•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5 18:20:30 股吧网页版
6天8家药企扎堆递表:港股生物医药IPO回暖下的机遇与隐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港交所再迎生物医药企业递表的密集期。

  10月26日至31日,短短6天内,鼎泰药研、新桥生物、礼邦制药等8家药企相继提交上市申请,在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的背景下,这股冲刺热潮既折射出行业对融资窗口的集体把握,也暴露出不同赛道玩家的生存分化与发展焦虑。

  此轮药企递表潮的背后,是港股市场环境的显著改善。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此前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港股IPO回暖得益于双重因素:二级市场股价上涨产生的盈利效应吸引资金关注,美联储降息则推动资金从美元资产流向新兴市场,为港股注入流动性。数据显示,24年10月后港股每日交易量攀升至几千亿港元,较此前增长数倍,机构投资者关注度显著提升,这种流动性复苏为生物医药企业打开了融资窗口。

  流动性回暖引IPO潮财务分化加剧

  从近期8家企业的赛道布局看,细分领域的专业化特征尤为明显。

  而肿瘤治疗仍是核心战场:新桥生物聚焦精准免疫肿瘤药物,其核心产品givastomig作为CLDN18.2×4-1BB双特异性抗体,瞄准胃食管腺癌、胆道癌等实体瘤市场,该领域2024年全球一线治疗市场规模已达151亿美元(不含大中华区及韩国),预计2034年将增至223亿美元;麓鹏制药则通过自主研发的BeyondX口服药物化学平台,布局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三款核心候选产品均进入临床或新药申请阶段,2023年以来研发开支占经营总支出比重始终维持在82%以上。

  与此同时,差异化赛道的布局正在形成补充。

  礼邦制药专攻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治疗,核心产品AP301作为磷酸盐结合剂已完成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另一款产品AP306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精准切入肾病治疗这一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江西生物制药则凭借逾50年抗血清领域积淀,成为中国最大的人用破伤风抗毒素提供商,其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全球出口优势构成独特竞争力,产品覆盖全国2.35万家医疗机构;鼎泰药研作为心血管代谢疾病非临床研究领域的头部CRO,通过一体化解决方案模式吸引了君联资本、高瓴天成等知名机构投资,成为产业链服务端的代表玩家。

  8家企业的招股书数据揭示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典型特征:高投入、长周期与盈利不确定性并存,但不同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已出现明显分化。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仍面临持续失血压力。

  新桥生物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达2.39亿美元,尽管2024年净亏损因一次性收益同比收窄89.3%,但核心经营层面仍未止血。更值得警惕的是,其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骤降63.9%,直接临床开发开支减少67.3%,这可能延缓核心产品II期临床进度,而现有1.65亿美元现金储备按当前消耗率仅能支撑至2027年第二季度。麓鹏制药同样未能盈利,2023年净亏损1.59亿元,虽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3589.6万元净利润,但业绩波动较大,且所有候选药物均未商业化,未来盈利高度依赖临床进展。

  而已产生营收的企业则陷入规模与利润的失衡。

  招股书显示,德镁医药2024年营收增长30.7%至6.175亿元,但净亏损从470万元激增至1.056亿元,扩大21倍,核心原因是销售费用率高达62.9%,远超行业35%的中位数水平。同时,其综合毛利率从2023年的76.9%连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61.8%,核心产品替瑞奇珠单抗进入医保后毛利率再降8.2个百分点,盈利空间持续被压缩。

  供应链与客户结构的风险在部分企业中尤为突出。德镁医药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61.3%收入,第一大客户占比24%,而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高达81.6%,曾因单一供应商断供导致核心产品收入降幅达58.3%;新桥生物对第三方依赖同样严重,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升至51.4%,且向由前董事控制的供应商采购临床服务,关联交易公允性存疑。

  估值博弈与竞争压力:IPO后的生存考题

  对于冲刺港股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成功上市仅是第一步,估值定价与市场竞争将成为更严峻的考验。

  2024年港股曾出现中国中药、复宏汉霖等药企因估值偏低、流动性差选择私有化的浪潮,反映出市场对医药企业的估值逻辑正日趋严苛,而当前8家企业需在差异化与商业化前景中找到估值支撑点。

  在创新药领域,研发进度与数据质量直接决定估值天花板。新桥生物的givastomig虽宣称对低表达CLDN18.2肿瘤细胞有效且能降低肝毒性,但较安斯泰来已获批的zolbetuximab、创胜集团处于III期的osemitamab,临床进度落后3-5年,且II期试验启动延迟至2026年初,关键数据披露要等到2027年下半年,商业化窗口期持续收窄。麓鹏制药的核心优势在于口服药物平台的技术壁垒,但此类bRo5平台药物的开发风险较高,若临床数据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估值大幅调整。

  传统药企则需证明增长的可持续性。江西生物制药的人用TAT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且纳入医保,但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其创新管线中的抗蛇毒血清等产品仍需时间培育,如何平衡传统业务稳定与创新突破成为估值关键;鼎泰药研作为CRO企业,受益于医药研发外包的行业趋势,但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其在心血管代谢领域的细分优势需持续转化为市场份额。

  从市场环境看,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估值修复仍存在不确定性。

  尽管德勤预测2024年港交所新股融资可达600-800亿港元,有望跻身全球四强,但大型IPO稀缺、投资者对未盈利企业风险偏好仍较谨慎的现状未根本改变。对于此次集中递表的8家药企,能否吸引基石投资者护航、如何通过临床进展与业务数据支撑估值,将成为其IPO成败的核心变量。

  此前即有分析人士指出,此轮IPO热潮恰逢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A股市场医药企业IPO在审数量持续下降,2024年12月已降至24家,较两个月前减少4家,而港股凭借18A章制度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包容性,成为创新药企的重要融资渠道。但这种窗口机遇也伴随着行业洗牌,只有具备真实技术壁垒、清晰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才能在资本市场立足。

  对于未盈利的创新药企而言,IPO募资需优先保障研发投入的连续性。新桥生物因研发开支骤降引发的临床进度担忧,为行业敲响警钟——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研发实力,短期成本控制可能牺牲长期价值。而礼邦制药聚焦肾病领域的精准布局,提示企业需在细分赛道建立深度护城河,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红海。

  对于已商业化企业,优化经营效率比规模扩张更重要。德镁医药的案例显示,高销售费用驱动的营收增长难以持续,企业需在市场推广与研发投入间找到平衡,同时改善客户与供应商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江西生物制药则代表了传统药企的转型方向:以成熟产品保障现金流,用创新管线打开增长空间,这种"稳老拓新"的策略可能更受价值投资者青睐。

  港股生物医药IPO的回暖,为行业注入了珍贵的流动性血液,但市场的理性程度已显著提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