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全球生态合作——小鹏Robotaxi将正式接入高德平台,共同为用户提供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高德透露,将携手产业合作伙伴,打造最大的Robotaxi聚合平台。
推动中国Robotaxi技术“一键出海”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行业首次达成“出行平台+前装量产Robotaxi”合作模式。据小鹏方面透露,小鹏Robotaxi将搭载4颗图灵AI芯片,具备3000TOPS有效算力,并面向L4级智驾设计,在算力、转向、感知等多方面采用两套硬件互为备份,预计于2026年在广州等地开启试运营。
“高德的角色,就是搞定‘世界的复杂性’,让合作伙伴专注创新。”高德CEO郭宁表示。
据透露,经长期积累沉淀,高德已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空间智能。体现的是AI对物理世界时空结构的深度感知、推理与预测能力。今年8月,高德完成全面AI化,将空间智能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支点。而在Robotaxi领域,这项能力正转化为三大价值:一是全局最优协同,基于对城市交通的全局理解,实现实时路况、潮汐分析、供需预测等核心能力;二是超视距感知,通过车路协同(V2X)与多车数据融合,弥补单车智能盲区;三是真实场景训练,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海量、复杂、高价值的验证环境。
高德在Robotaxi领域的布局早有迹可循。此前,高德已与超过40家汽车制造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ADAS)等领域积累了扎实技术能力,其与本次合作的小鹏汽车,也保持了逾十年的联合研发经验。此前,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头部Robotaxi企业也均已接入高德。
高德的聚合生态也正在全球化。目前高德APP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打车服务落地超50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领先的Robotaxi技术可通过高德“一键出海”。高德将以空间智能为技术引擎,以聚合平台为商业通路,携手产业伙伴,共同推动中国Robotaxi走向规模化、全球化。
行业玩家密集披露商业化进展
近期,Robotaxi市场热度高涨。据江海证券此前预测,2026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渗透率突破30%。而摩根大通预测,2035年全球Robotaxi及全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约达3000亿美元。
多个行业头部玩家也密集披露了其最新商业化进程与运营进展。滴滴于今年10月刚刚宣布完成20亿元D轮融资。当月中旬,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披露滴滴自动驾驶的“三个五年计划”,明确2026年底前在中国若干区域推出接近有人驾驶体验的Robotaxi出行服务,且从用户端获取的收入可覆盖车辆硬件与后端运维保险充电成本;2027年-2032年间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11月4日,萝卜快跑透露,截至10月底每周订单量已超25万单,且100%为全无人订单。安全性方面,萝卜快跑全无人驾驶汽车平均每行驶1014万公里才会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从未发生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事故。目前,萝卜快跑全球覆盖城市数量达到22座。
资本市场热度也在持续。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即将于11月6日同日登陆港股。据两家企业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信息,前者募资最高可达77亿港元,其中约50%用于推行市场进入战略,推进L4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约40%用于L4自动驾驶技术及解决方案的开发;而后者募资约23.92亿港元,所得款项中,80%将投向自动驾驶以及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和运营。
Robotaxi的iPhone时刻到了吗?
那么Robotaxi全面普及的iPhone时刻已经到来了吗?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Robotaxi全面普及尚需突破监管、商业模式、公众信任等多重关口。其中,从监管层面看,需要在保障公共安全与促进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考虑法律和伦理问题。在商业模式方面,只有当成本不断优化,收入稳定增长,实现盈利,商业模式才能真正跑通,目前各企业仍在持续探索。与此同时,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仍需时间建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故障,便可能引发公众对其安全性的广泛质疑。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会影响乘客的出行选择,还可能对平台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接受度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距离Robotaxi全面普及的 “iPhone 时刻” 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曾指出,Robotaxi的铺开并不完全是一道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简单数学题。拥堵最严重的城市往往会限制运营车数量或额外向运营车辆收费,这都可能带来更高的综合运营成本,也会减少以扩大规模来摊平成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