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烨智能(300670.SZ)曾斥资8.54亿元购置的两艘大型海上风电作业安装船舶,投入运营仅过去两年,公司便计划将其整体出租。
11月2日下午,大烨智能发布公告,宣布拟将全资子公司旗下“锦华01”“锦华02”两艘海上风电吊装船,以光船租赁形式出租给荷兰OOS International B.V.公司。此次租赁租期最短为1095天、最长为1245天,预计租金总收入约3.47亿元人民币。
据悉,这两艘船舶是大烨智能2022年为布局海上风电业务重点购置的核心资产,对于此次计划出租两艘船舶,大烨智能投资者咨询电话工作人员在回复《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船出租后,海上风电业务后面就没有了。”
3.47亿元租金改善现金流
此次租赁,两艘吊装船采用光船租赁模式,即承租方OOS公司将自行配备船员并全权负责船舶运营管理,大烨智能仅提供船舶资产。公司称,船舶锦华01、锦华02初始建造用途即为油气田服务的支持平台,因此稍加改造便能够满足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项目需求,这也是承租方租赁船舶的关键因素。
根据协议,每艘船每日租金为22250美元,租赁期限最短1095天(约3年)、最长1245天(约3年4个月),自2026年3月1日或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相关项目触发日起算,直至船舶归还为止。承租方可在原运营期届满前90天内,通过书面通知将原运营期延长730天(2年),且延长期内每艘船每日租金将提升至29500美元。
经测算,两艘船的租金总收入即可达4872.75万美元(约合3.47亿元人民币),若后续延期租赁,收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这次签署的光船租赁合同租期超过3年,租金稳定,将为公司带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上述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道。
大烨智能方面表示,在当前市场情形下,由于海上风电吊装、运维价格持续低迷、固定成本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自公司运营船舶用于海上风电吊装、运维以来持续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公司此次通过签署《光船租赁合同》将船舶锦华01、锦华02进行长期稳定出租,将低效运营的资产转化为稳定的现金流,将明显改善公司的盈利水平。
近年来,公司业绩压力持续加剧,2022年、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分别为-1.7亿元、-1.45亿元,2024年虽凭借非经常性损益实现793.57万元盈利,但扣非后仍亏损1.08亿元,到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再度亏损至7097.99万元,同比降幅高达6115.64%。
业绩承压下退出海上风电业务
此次3.47亿元的预计租金总收入,虽能为大烨智能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但与2022年购置两艘船舶的成本相比,资金回收缺口较大。
2022年大烨智能购买锦华01、锦华02,船舶总价款为8.54亿元,为了适应海上风电从浅海向深远海进军的趋势,公司在获得船舶使用权后,并未直接投入运营而是立即进行设备改造,在完成吊装设备改造后直至2023年7月才正式下水运营。然而,锦华01、锦华02两艘船自下水运营以来并未给公司利润产生正向影响。
具体来看,2023年公司海工业务虽营业收入为4778.51万元,但其营业成本高达7868.41万元,毛利率为-64.66%;2024年公司海工业务营业收入为6857.53万元,营业成本为12060.74万元,毛利率为-75.88%;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工业务营业收入为2137.29万元,营业成本为4613.19万元,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115.84%。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工业务累计营收仅为1.38亿元,回报效率较低。
对于海工业务船舶盈利情况,公司称,由于国家补贴退坡、用海审批滞后、项目推进缓慢等多种因素影响,自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潮”后,海上风电吊装及运维价格较高点大幅下降,加之海上风电吊装船舶锦华01、锦华02固定资产折旧、日常运营成本(燃油、施工队、船员工资、辅助船等)居高不下,导致公司海上风电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公司资源,还严重影响整体盈利水平。
“海上风电装备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特性。若无法获取稳定订单,资产折旧和财务成本会快速侵蚀利润。大烨智能两艘船的营收显然难以覆盖运营成本。”新能源行业从业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眼查显示,大烨智能成立于2011年,公司主要业务涉及智能配电业务、新能源业务、储能业务,其中新能源业务中海工建设主要以前述两艘船舶运营,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业务营收占比为15.04%。而上述两艘船舶出租后,大烨智能海上风电业务将直接停滞。
“船出租后,海上风电业务后面就没有了。”上述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后续是否还会恢复相关业务,该工作人员表示租赁期内肯定是不考虑了。11月3日,大烨智能官方账号发布文章中提及未来公司将根据国内外油气、海工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船舶业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