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新京报记者从呷哺呷哺集团方面获悉,其旗下品牌湊湊“甄选单点+欢乐畅吃”双点模式目前已在全国130家门店上线。同时,湊湊还在华南6城推出单人午市套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家火锅企业从菜品到模式不断创新。但单纯转型自助模式并非万能“解药”,行业案例已反复验证这一点。在业内看来,在供应链端的高标准投入,巩固品质与口碑,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业绩稳定和全面突围。
上新、调价,火锅企业多模式尝试创新
据介绍,湊湊于今年9月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城市的46家门店率先推出双点模式。本次全国上新的畅吃菜单中,158元档位从原菜单87项菜品扩充到94项菜品,主推的198元档位,菜品从99项提升为107项,258元档位则从117项菜品增加到121项,锅底、菜品也同步升级。
湊湊同时宣布推出78元/位的单人套餐。目前,该套餐仅在深圳、广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6个城市上线,使用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午市。
在激烈的竞争下,诸多火锅企业试图通过模式创新寻求业绩增长,推出单人餐和“畅吃”模式的湊湊是其中之一。同为火锅头部企业,海底捞通过“红石榴计划”不断开拓烤肉、炸鸡、日料品牌,寻求新的增长曲线。巴奴等也通过调整客单价等手段,适应消费者对于餐饮消费极致性价比的追求。
“高端”品牌收缩,行业转向“存量厮杀”
有业内人士认为,火锅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增速已明显放缓。根据《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的相关数据,火锅人均消费从2022年的86.7元,下滑至2025年的77.1元,4年降幅达11%。以湊湊为例,过去几年湊湊持续下调客单价,人均消费从2021年的140.6元降至2024年的123.5元。
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确实存在“人均150元以上火锅逐步消失”的迹象。一方面是因为在现在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更加喜欢性价比高的产品,另一方面则是火锅行业同质化严重。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人均消费90元以上的门店占比大幅萎缩16.9个百分点;相反,70元及以下的“性价比”门店逆势扩张,占比提升20.9个百分点。
模式创新需强大供应链支撑
“湊湊如果要支撑‘畅吃’模式的高质价比,就要依靠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餐饮行业内,已经有过像哥老官这样的知名品牌转型自助后,原本的特色产品逐渐退出菜单,同时消费者对取餐限制、品质下滑等问题投诉不断的反面案例。
在供应链方面,呷哺呷哺集团表示,集团通过“集中化管控+区域化运营”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由区域公司在本地的优势产区进行采购,兼顾蔬菜的新鲜度与菜品灵活性。对于牛羊肉等核心品类,通过总部集中直采,并与国内外优质产区建立战略合作,设立专属供应基地。以牛羊肉为例,呷哺呷哺集团于2019年全资收购锡林郭勒盟伊顺清真肉类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获得有机认证证书,拥有16.1万亩有机草场和年产量上万吨的加工能力。除自有的有机牧场外,呷哺呷哺集团还拥有自己的蔬菜基地、酱料工厂,从源头上把控食材的高品质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