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克星”溶瘤病毒创新药赛道传来资本市场新动向。近日,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滨会生物”)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拟依据第18A章规则上市。
作为一家创新药企业,滨会生物因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HSV-2溶瘤病毒候选药物而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在IPO前,公司已完成七轮融资,投资方涵盖了扬子江药业、九州通等产业资本,以及中金资本、祥峰投资等知名机构。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BS001顺利获批上市的先发优势,但滨会生物在未来仍面临高投入和商业化落地等多重挑战。
全球溶瘤病毒赛道领军企业
滨会生物成立于2010年,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创始人刘滨磊今年62岁,曾先后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还是FDA批准的首个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
刘滨磊创立滨会生物后,与团队专注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研发与商业化,已拥有溶瘤病毒、核酸疗法及蛋白生物制剂三大管线矩阵。团队成功开发出全球首个进入III期关键试验的HSV-2型溶瘤病毒候选药物BS001,成为公司核心产品。
招股书显示,BS001为全球首个达到临床阶段并进入III期关键试验的以HSV-2为病毒骨架的溶瘤病毒候选药物,有潜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准的以HSV-2为病毒骨架的溶瘤病毒疗法。已在中、美、欧洲同步推进黑色素瘤III期临床试验,同时覆盖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等多个适应症,累计获得FDA两项孤儿药资格、CDE突破性疗法认定等多项权威认证。
招股书还披露,公司另一关键产品BS006可精准识别并裂解癌细胞,释放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使“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并能与PD-1/L1抑制剂联用产生协同效应,产生1+1>2的效果。
目前,全球溶瘤病毒治疗市场正快速成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预计在中国将由2024年的7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7.4%。该市场在全球预计将从2024年的32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40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2.7%。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目前全球仅有4款溶瘤病毒药物获监管批准,进入III期临床的候选药物也仅有4款,滨会生物是其中进度最快的生物科技企业之一。
未来面临高投入和商业化挑战
与其他创新药企业一样,滨会生物在研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滨会生物的营收分别仅为98万元、172.5万元和14万元。而在同期,滨会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068亿元、1.028亿元及3890万元。具体到核心产品的研发开支,同期分别为6370万元、7390万元和2610万元,分别占相应期间研发开支总额的59.6%、71.9%和67.0%,投入和产出形成巨大反差。
巨额的创新研发,让公司在一级市场备受青睐。招股书显示,公司在IPO前累计已完成七轮融资,募资金额超10亿元。2023年12月,公司在后续融资完成后的投后估值约为32.2亿元。
2023年,滨会生物曾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但最终做出转向港股的战略选择。招股书披露,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BS001的全球III期试验、管线研发及商业化产能建设,此举被市场解读为滨会生物“瞄准国际化融资与产品出海局”的关键一步。
虽然BS001已进入到III期阶段,但上市时间尚未明确。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滨会生物97名员工中,68名为研发人员、29名为行政人员,仍未布局商业化销售团队。
在招股书中,滨会生物也坦承在药物商业化方面经验有限,若无法建立销售网络或确保营销能力,将严重影响收益实现。
据查询,除滨会生物外,深耕HSV-1平台的亦诺微此前也已经在港交所递表。乐普生物作为已上市公司,引进产品CG0070并与自家PD-1组成联合疗法,在快速商业化上具备优势。未来,谁能在国产溶瘤病毒赛道率先胜出,亦尚有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