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庞华玮 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改革正快速推进。
10月31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基金业协会同步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操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操作细则》)。
仅数日后,11月4日,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名单及配套运作说明已正式下发至各家基金管理人。
此次下发的基准要素库共纳入141只指数,分为“一类库”(69只指数)与“二类库”(72只指数),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此举旨在从源头治理基金“风格漂移”等顽疾,为全行业提供统一的“基准坐标系”,标志着公募基金规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各家基金公司都在做全面梳理,重新评估现在的业绩比较基准,之后将会成批发布改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不过具体操作将会在正式稿落地之后。
“新产品改业绩比较基准会比较快,而老产品可能会有一年的缓冲期。”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141只指数入库
11月4日,公募基金管理人收到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名单、《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运作说明(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说明》)等文件。
根据下发的文件,基准库采用分层管理。
其中,一类库作为“优选库”,共纳入69只指数(宽基指数22只,行业主题类指数34只,策略类指数13只),包括沪深300、中证A50、中证500、中证A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数、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中证红利指数等一批市场表征性强、认可度高的宽基指数,以及一批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行业主题与策略指数。
二类库作为“创新库”,纳入72只指数(宽基指数9只,行业主题类指数55只,策略类指数8只),包括中证2000指数、恒生港股通指数、中证新兴产业指数、上证红利指数、中证800ESG基准指数等,旨在兼顾创新和差异化,对一类库形成有效补充。
入库标准设置了明确门槛。纳入二类库的指数,其过去一年日均自由流通市值总值不低于5000亿元;而进入一类库的门槛更高,需达到10000亿元。此外,指数在成分股数量、个股权重集中度、发布时长及市场使用频率等方面均需满足相应条件。
此次建立的基准要素库并非一成不变。根据运作说明,基金业协会将组织专家工作组,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按季度启动基准要素的出、入库评估,每半年启动一、二类库之间的调整评估。
这意味着,二类库中符合条件的指数未来可调入一类库,而不再满足一类库标准的指数也将被调出,以此确保基准库的活力与适用性。
总体来看,该要素库旨在为公募基金管理人选择业绩比较基准提供标准化的参考,其根本目的是三个:提高产品透明度;增强产品可比性;防范风格漂移。
基金公司紧急应对
文件下发后,基金公司已迅速行动。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所有基金公司都在做全面梳理,重新评估现在的业绩比较基准,之后一定会出现行业成批发布改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
对于新老产品,调整节奏将有所不同。上述人士表示,“新产品改业绩比较基准会比较快,而老产品可能会有一年的缓冲期。”
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则称,将在正式稿出台后推进调整基金业绩基准的具体操作,以避免与最终要求不匹配。
“我们是昨天上午拿到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名单和运作说明,合规、投研和产品部门准备组织会议开展讨论,先内部摸排。”11月5日,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但上述基金人士表示,“正式稿出台之后老产品还有一年的过渡期,所以时间足够我们应对变化。”
景顺长城基金表示,接下来将对旗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评估,根据产品投资策略选用合理的业绩基准,建立科学理性评估机制。
南方基金则表示,将从三方面积极践行:持续完善内部基准管理体系,强化投研运作与基准的匹配度,防范风格漂移;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多种形式解读基准内涵,帮助投资者建立合理预期;积极参与行业基准要素库建设,为推动行业基准标准化贡献力量。
易方达基金也表示,接下来将强化对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论证,完善业绩基准的监测、评估、纠偏等机制,切实发挥好业绩比较基准在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基金公司需根据新规全面梳理存量产品,对不符合要求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修改,但他预计大部分产品无需调整。
具体操作上,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表示,对于新发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明确相匹配的基准,优先从一类库中选择基准,差异化产品可选用二类库指数,但需要在产品注册时专项说明理由。对于存量产品,如果产品存在明显风格漂移需要启动基准变更程序。
托合江特别强调,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提供了“正向引导”,一旦选定,必须与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风格、策略、行业集中度严格匹配,基金经理须在基准框架内实现超额收益,而非改变基金本质属性。例如一只“科技成长”主题基金,如果以“中证科技100指数”为基准,基金经理可灵活配置半导体、AI、云计算等子赛道,但不得突然重仓银行、地产。其建议在基准选择上精准匹配,并设立“基准合规岗”,增加沟通,增强投资者理解。
重塑行业生态
长期以来,基金“风格漂移”、名不副实等问题困扰着行业发展。
盈米基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泽涵指出,之前基金比较基准设置上存在基金实际投资方向可能长期、大幅度偏离基准,以及基准和产品定位、投资策略不匹配等问题。因此之前基金的业绩基准在产品定位指向和基金业绩评价方面的作用有限。
富国基金也指出,本次改革的核心举措之一是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此前,一方面,业绩比较基准在顶层制度方面仍有完善空间。另一方面,多数基金管理人尚未建立针对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完善的内控流程与偏差修正机制,这使得部分产品未将业绩比较基准作为必要的投资“锚点”,未能以此为参照约束投资行为。同时,基金管理人在业绩比较基准的展示格式和内容也尚未统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的甄别成本。
托合江认为,此次改革填补了长期存在的制度空白,实现了“有据可依、有责可追”。新规要求基金管理人建立独立监测部门,设置偏离阈值,并将薪酬考核、基金销售与合规基准挂钩。
“11月4日,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及《运作说明(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至行业机构,标志着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体系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此次改革以‘锚定投资风格、提升产品可比性、强化投资者保护’为核心目标,通过建立分层基准要素库,系统性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基准随意变更、风格漂移等问题。”托合江说。
业内普遍认为,此举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业绩比较基准的规范化,将从多个维度重塑行业生态,对资本市场整体、基金管理人资产管理、投资者投资体验等方面带来裨益,为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南方基金表示。
一位北京业内人士分析,长期看,此举将带来三大积极变化:一是产品定位清晰化,改善同质化现象;二是投资行为稳健化,基金经理将更注重长期稳定跑赢基准;三是考核机制根本转型,重心从短期排名转向长期超额收益稳定性。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对基金经理而言,其投资策略的执行刚性将增强,必须确保持仓风格与基准高度一致。这将推动其主动管理能力重构,从“押注赛道”转向在基准约束下的精细化资产配置,最终引导行业进一步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