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地缘冲突等多重挑战相互交织,全球贸易面临深度重构压力。
世贸组织(WTO)最新报告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下调至0.5%,凸显出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紧迫性。

于11月5日举行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贸易重构与世贸组织改革”分论坛,聚焦相关话题展开深度研讨。
商务部副部长鄢东在视频致辞中分享了三点体会。首先,多边主义是解决世界面临挑战的必然选择。“逆全球化”挡不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历史反复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国际贸易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各国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当前贸易动荡局势下,各国应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携手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把潜在风险转化为共同发展的现实机遇。
其次,推进WTO改革是引领全球贸易重构的关键支撑。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面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深刻变革,世贸组织需要在维护全球经贸秩序稳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推动全球贸易重构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保障。“中方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尽快将投资便利化协定、电子商务协定纳入世贸组织法律框架,在人工智能、贸易与环境领域开展讨论和谈判,聚焦发展工作,推动第14届部长级会议取得更多成果”。
另外,中国是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每年有超过20万亿元的进口和近50万亿元的消费,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十四五”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WTO副总干事希尔在视频致辞中提出,多边贸易体制当前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具韧性。WTO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成员应合作推进改革,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相关性。中国近期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展现出推进改革亟需的魄力担当。
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当前贸易动荡局势的影响、全球贸易重构的机遇与挑战、世贸组织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上海市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主任黄鹏认为,当前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WTO。但是WTO并没有完成重大的几轮谈判,导致制造规则的能力和可信度被削弱。即便如此,仍然应该由WTO肩负起重新书写平衡规则的责任,并让人看到更多与改革相关的解决方案。
在黄鹏看来,WTO应该加强自己的制度机制能力,在一个更强大的立场上对抗单边主义,并从现在就开始评估、对齐新的贸易和产业规则,从而推动下一轮全球化。“我们需要有三个底线,即让WTO持续扮演角色,持续改革,同时管理预期,因为WTO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多名嘉宾认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贸易提供了稳定和可预见的制度保障,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WTO应该通过改革实现规则的与时俱进和机制的充分运行,为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各方期待中国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