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韩忠楠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正式公布。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彰显了实体经济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实体经济置于战略任务首位,本质是对全球产业格局剧变的主动防御与前瞻布局。”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产业链加速重构,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通过成本优势承接中低端制造,我国若不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极易陷入“高端回流”与“低端转移”的双重挤压。将实体经济建设作为战略核心,既可保障产业链发展安全,也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十四五”期间,我国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应对国际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主动作为,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为未来五年我国产业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
朱克力认为,将发展实体经济置于战略任务首位,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对就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韧性的提升。在他看来,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超传统服务业,在人口红利消退背景下,发展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实体产业,可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实体经济是应对外部冲击的“压舱石”,疫情期间制造业的快速复工复产,正是实体经济稳定器作用的直接体现。
固本强基: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面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具体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解读《建议》时表示,可以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方面把握,其中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关键是要抓好传统产业优化提升。
《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矿业、冶金、化工、机械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传统产业升级不能‘单兵突进’,需要政策、技术、金融协同发力。”朱克力指出,当前化工、机械等重点行业转型滞后,主要受制于绿色工艺替代成本高、设备智能化改造缺乏通用标准、中小厂商技术适配能力薄弱等问题。对此,需构建“政策—技术—金融”三角支撑体系。
具体来说,政策端,可建立碳差价补贴机制,对采用绿色工艺的企业给予度电补贴,弥合与传统路线的成本差距;技术端,由工信部牵头制定智能装备互联互通标准,推动设备模块化、通用化;金融端,设立技改专项贷款,对采购国产高端设备的企业提供低息支持,降低技改门槛。朱克力表示,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未来五年可激活10万亿级技改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传统产业要跟上新兴产业节奏,需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和并购重组,借助技术与产业融合实现快速升级,避免在市场竞争中掉队。
育新提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在巩固传统产业根基的同时,“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既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也前瞻布局具有潜力的未来赛道,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建议》提出,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探索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多元技术路线与可行商业模式,推动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业内专家认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键要打通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场景应用几个关键环节,完善产业生态。一方面,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管方式,发展创业投资,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为前沿技术研发提供容错空间。
朱克力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与“规模化应用难”的双重挑战,根源在于技术转化链条断裂与市场激励机制缺失。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创新机制,聚焦“应用导向”与“风险共担”。一方面,推行“研发合同制”,政府采购项目明确技术指标与时间节点,企业未达标则扣除部分款项,形成结果导向的研发压力;另一方面,建立区域性中试共享平台,整合高校实验室与工厂生产线,缩短新材料验证周期。
对于量子计算、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技术迭代快、风险高的产业,朱克力建议推进风险共担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让企业敢投、愿投、能投。
盘和林分析,结合《建议》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来看,固本和育新的方向基本统一。固本也要靠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和产业的融合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育新更需要创新,将技术和想法结合起来,本质上二者存在很多共通点。
《建议》还提到了诸多关乎服务业发展的表述。明确要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扩大服务业开放,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
郑栅洁指出,目前,我国服务业仍有巨大的扩容和提质空间。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将加快促进经济生态重塑优化,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