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乔琪
三季度以来,生猪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度调整的阵痛期:生猪价格持续下行,上市猪企盈利水平普遍下滑,甚至陷入阶段性亏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负债高企的双重压力。
日前,在广东新兴举行的2025年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头部企业的代表认为,面对当前行业“内卷”加剧的严峻挑战,亟须通过产能调控与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走出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猪行业三季度陷阶段性亏损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在大会上介绍,我国生猪产能自2021年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以来,产业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生猪养殖规模化大幅提高,疫病防控水平、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产能快速增长,使得行业“内卷”蔓延,严重影响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生猪比重已经超过70%,能繁母猪存栏量最近几年一直在正常保有量以上,猪肉供应量明显增长,叠加消费低迷,导致当前又开启亏损周期。”蔡辉益表示。
中国养猪网的数据显示,三季度生猪价格已从6月30日的14.7元/公斤降至9月30日的12.24元/公斤,其间一度还跌破11元/公斤。
行业压力已反映在上市猪企三季报中。据统计,22家A股生猪养殖公司中,有19家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9家亏损。头部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温氏股份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59.37亿元,同比下降9.76%,为2024年以来首次单季度收入下滑;实现归母净利润17.81亿元,同比下降65.02%。大北农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169.10万元,同比下降92.50%。新希望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512.55万元,同比下降99.6%。牧原股份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2.49亿元,同比下降55.98%。截至三季度末,多家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攀升,其中金新农、新五丰、天邦食品、天域生物等负债率超过70%。
“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5万头,生猪产能仍然阶段性偏高。”与会的政府部门人士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大型养殖企业出栏量同比增长近30%,盲目扩产很容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
控产能、强自律行业共议破局之道
面对行业困局,控制产能、强化自律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蔡辉益称,为避免生猪产业陷入内卷,避免再次出现2023年那样的深度长时间亏损,生猪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排斥竞争,企业必须创新,节粮减耗,在保持产品品质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质增效。此外,行业控制产能,大企业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响应国家的调控政策,中小企业也要跟随,不要逆势扩张,行业需探索遵循市场法则条件下有序调控产能的机制与措施,使生猪产业行稳致远。
今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已召集多次会议,商讨并制定产能调控政策方案,包括指导头部企业控二次育肥、降出栏体重和减少能繁母猪,要求地方落实100万头左右的能繁母猪调减任务等。
“现阶段扩大生产规模极有可能面临严重亏损,甚至让多年积蓄付诸东流。”前述政府部门人士表示,企业应练好“内功”,加强管理、节本增效,带头加强行业自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动态,根据形势灵活调节生产节奏。
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表示:“对于产能调控,我们认为是很有必要且非常支持的。”他表示,产能过度带来的深度亏损是从业者都无法接受的,长期来看,产能调控在半年或者一年后是一定会有效果的。
减出栏、降体重头部猪企积极行动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多家头部企业已在产能调控方面付诸行动。
黎少松介绍,温氏最近已在全国关停了七个猪场。“调减产能不是针对某一类主体,而是行业共同责任,只有形成行业自律,调控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他说。
广西扬翔股份常务副总裁张从林表示,持续的经营亏损,会让生猪产能自然而然就减下去。“我们正在积极行动,今年的出栏目标是565万头,到明年会降到530万头。”
牧原股份的产能调控措施更为细化且成效显著。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从多方面着手调减产能:一是调减能繁母猪存栏。9月底母猪已经调减至330.5万头,比最高的时候减少31.6万头,相当于减少900万头肥猪供给,提前3个月完成调减目标;二是下调肥猪出栏体重。6月至8月降体重提前销售,8月底均重已经降至120公斤以内,9月全月维持在120公斤左右,较高点130公斤下降10公斤,日均出栏环比减少18%;三是自6月起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
“我们将继续带头压减生猪产能,缓解当前产能阶段性偏高问题,防止生猪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做好猪肉这一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北农集团资深副总裁吴文表示,须适度控制产业发展速度,避免行情大起大落。从当前到明年,正是调整生猪种群结构、优化产品的最佳时机。“此阶段成本相对较低,而更换优质品种后,生猪生产性能将大幅提升,效益成本比会明显下降,待后年行情好转时,仍能实现可观盈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