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经历深度调整,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开放包容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仅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更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日,在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共建开放包容充满韧性的中国产业链”平行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产业链需在自主创新中筑牢根基,在开放合作中拓展空间,在协同发展中提升韧性,以此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自主可控
筑牢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根基
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大国经济的底气,在于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韧性。”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肖宗辉表示,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
在肖宗辉看来,韧性是产业链的核心属性,而自主可控则是筑牢韧性的前提。“我国企业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从来不是只有大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牟淑慧表示,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9%以上,量大面广,涉及千行百业,联系千家万户。
牟淑慧强调,产业链的韧性体现在协同而非割裂。只有坚持开放包容、创新导向,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共生共融,共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使我们的产业链充满韧性,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对于建立一个安全、有韧性的产业链的意义,华为有切身的体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武文博直言,2019年之前,华为海外采购份额一度接近60%,但受外部环境突变影响,核心供货渠道大幅受限,倒逼企业重新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以手机为例,虽然看似简单,但一个手机有600类物料,涉及上千家供应商,一旦某个物料存在短板,都可能触发“100-1=0”的风险困境。
“2024年,从上游的高纯硅料到中游的硅片、电磁片再到下游的组件,中国企业在光伏产业各个环节都占据了全球主导份额。”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认为,对全产业链的掌控是中国光伏产业最核心的优势,也是中国光伏产业韧性的基石。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以及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的光伏产业链构建了高效、低成本、具备强大自我调节和升级能力的生态系统,这种韧性能够抵御贸易摩擦等多重冲击。
融合创新
激活产业升级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
肖宗辉表示,企业发展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创新驱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牟淑慧表示,作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强链稳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数据印证着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活力。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其中,六成以上“小巨人”企业深耕工业“六基”领域,超八成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近5000家,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牟淑慧指出,当前我国已形成“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良性创新生态,融通发展成效显著。在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中,链长企业累计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近万项,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精准卡位入链。
以国家能源集团为例,通过“国能e+”数字化生态协作平台,集团链接3000余家内部单位和50万户产业链外部客商,打造了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建成国内首个5G+智慧电厂、首个云上水电,实施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今年6月成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发电行业专业大模型“擎源”。
“未来我们将积极推进煤基新材料和新一代煤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稳步打造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氢能、新型储能等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入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傅振邦说。
开放共享
让产业链“活起来”“强起来”
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以开放打破壁垒、以共享凝聚合力,成为激活产业链活力、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路径。
肖宗辉表示,我们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优化配置,在开放中提升竞争力。同时,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开放的中国市场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发展沃土。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左健表示,自1989年,米其林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其发展就已经深深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与灵活性,展示出了其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快速的恢复能力,为米其林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中粮已在全球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形成资产布局。”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庆立军表示,在推动全球供应链建设深化协作方面,中粮与中外企业构建了更紧密的合作体系,共享海外业务运作经验、基础设施与平台资源,探索“联合投资、联合建设、联合运营”模式,发掘全球优质粮源与潜力市场,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