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6 05:37:30 股吧网页版
人工智能“加持” 智驾产业驶入“快车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算法、芯片、人工智能等成为汽车产业更新迭代的“关键词”,这意味着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已进入加速智能化的“下半场”,汽车产业竞争的关键要素已从马力转向算力,且几乎成为业内和公众的期待和共识——这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预见,通过人机深度协同,车辆功能将从“驾驶工具”向“数智生活”新空间升级。一幅未来画面逐渐清晰: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之下,高阶智能驾驶汽车犹如嵌入“风火轮”,向人们驶来。在业内看来,下一阶段的产业竞争仍需解决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业内标准、保障安全能力等挑战,以迎接未来产业变革之势。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具备L2级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达63%左右。业内预计,未来5至10年,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从规范引导到工程落地的系统化推进路径,比如构建覆盖智能驾驶分级、通信协议、测试方法等智能驾驶标准体系;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组织实施了32项智能驾驶先导试点;布局建成9个智能驾驶封闭测试基地,多个城市设立开放测试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政策的持续推出也助推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表示,端到端大模型赋能驾驶自动化能力跃迁,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汽车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全链路提质增效,多模态大模型支撑智能座舱向全场景智能服务持续演进,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汽车行业。

  当前,全球市场将智能驾驶汽车视为未来产业的“关键领地”,在这场产业竞速过程中,市场和公众也要清晰地看到,技术演进不能盲目,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多维度的安全风险问题制约着智驾边界。驾驶系统故障、车联网平台攻击、数据泄露等新型风险不容忽视。

  中电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廷辉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智能驾驶等级的演进,原有的汽车安全边界也被打破,整车网络安全脆弱性加剧。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多元异构数据在采集、传输、处理等环节面临新型攻击挑战,车载网络暴露面的急剧扩大,使得传统边界信息安全防护模式难以面对高级持续危险。

  ——标准化体系缺失导致产业发展路径“试错成本”高。多位业内人士及专家认为,当前在构建全球标准化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结构化矛盾和挑战。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表示,智能网联应用场景需要“标准先行”。由于全球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导致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给企业生产和检验带来成本压力和技术难题。此外,各国标准差异较大,也使得企业面临重复认证、多重合规困境。

  ——企业技术能力和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关键掣肘。业内普遍认为,目前行业在技术软件、系统工具链等底层能力方面的投入仍明显不足,大量研发资源被重复投入到短期功能研发,核心能力建设滞后难以支撑系统级创新持续积累与效能释放。

  一位智能驾驶汽车业内人士表示,各大企业为构建技术壁垒而采取封闭开发模式,研发资源分散,系统集成低效,严重制约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关键窗口期的竞争力。

  为应对智能驾驶汽车产业的“下半场”竞争中的薄弱环节,我国应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业标准制定及相关政策细化等多层面“下功夫”,赋予行业安全有序的“加速度”。

  一方面,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开源之势降低行业研发成本。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建议,深化技术共享,面对感知融合、高精度定位等行业共性难题,企业间要打破技术壁垒,形成联合研发机制,并构建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开放模拟仿真场景库和封闭测试场地。同时,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攻克共性难题。

  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建设,加快形成标准法规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夏表示,在政府层面,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将持续明确细化,通过出台政策文件,开展制度建设等方式来明确安全要求,构建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管理体系。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还应推动政策协同,打通跨区域落地堵点。建议加快L3级自动驾驶责任边界的界定等政策法规制定,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