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6 12:47:11 股吧网页版
我国科研团队在《自然》发文揭秘抗抑郁机制 腺苷信号成关键靶点
来源:科技日报

  6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发表重磅研究成果,首次证实腺苷信号通路是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ECT)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共同核心机制,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抑郁症疗法提供了明确靶点。

  抑郁症作为全球重大精神疾病挑战,约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患者对传统药物反应不佳,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是目前已知的有效干预手段,但前者存在解离、成瘾等副作用,后者可能导致短期失忆、认知受损,其共同作用机制长期不明。

  研究团队借助基因编码腺苷探针GRABado和光纤光度测量技术,实现了小鼠脑区腺苷浓度的实时监测。实验发现,氯胺酮和电休克治疗均能快速且持续升高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的腺苷水平,而这一区域正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脑区。通过遗传学与药理学验证,研究团队确认腺苷A1和A2A受体是抗抑郁效应的必需条件,敲除或阻断这两种受体后,两种疗法的抗抑郁作用均完全消失。

  机制探索显示,氯胺酮通过直接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增加细胞内腺苷储备并释放至细胞外,这一通路独立于传统认知的NMDA受体抑制机制。基于该发现,团队开发的氯胺酮衍生物去氯胺酮,展现出更强的抗抑郁功效和更弱的运动亢进副作用。同时,研究提出的“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可安全诱发脑内腺苷释放,在抑郁模型小鼠中实现快速抗抑郁效果。

  该研究由罗敏敏实验室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北京大学等团队协同完成,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学界的抗抑郁机制谜题,更推动快速抗抑郁疗法从“经验性使用”迈向精准医学,为小分子新药和非药物干预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相关非药物疗法已启动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将产出阶段性成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