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融创中国(01918.HK)发布公告,约96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至此,重组计划条件均已达成。
据克而瑞统计,截至目前已完成境内或境外债务重组的房企有11家,融创中国是第一家完成境内、境外债务全部重组的大型房企。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境内、境外债务重组成功的合力作用下,融创中国整体偿债压力预计下降近600亿元。随着债务重组的完成,公司恢复的其他事项也在加速落位。
境外债务基本清“零”
回顾融创中国化债之路,2024年,融创中国完成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债重组,也是行业首家完成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的房企,其提供了现金要约收购、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以资抵债、留债展期四大选项。目前,该重组方案已进入落地执行阶段,预计将为融创削减近70%的境内公开债。
而在境外债上,2023年,融创中国完成第一轮境外债重组,采取“化债+展期”的主体思路,引入强制可转债选项,推出含有新票据、可转换债券、强制可转换债券、融创服务股票的可选“菜单”。值得注意的是,大股东此前提供的4.5亿美元无息借款,也和债权人同等条件同期转股。
但至今年年初,行业持续调整,市场融资功能尚未恢复、销售尚未整体回暖,面对新一轮债务清算,融创中国于4月份正式公布了重组方案且与初始同意债权人签署了重组支持协议。
根据该计划,融创中国推出全额债转股选项,将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的强制可转换债:一类转股价为6.80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6个月内转股;另一类转股价为3.85港元/股,可在重组后18至30个月内转股。同时,重组方案还创新引入了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团队稳定计划等安排。
此后两个月,相关境外债务未偿还本金总额超75%债权人签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的函件。
业内人士认为,借助强制可换股债券,融创中国不仅能够避免资金和资源占用,还能通过高价转换稀释现有股权,降低负债率。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董事长孙宏斌指出,境外债务重组的目标是彻底化解境外债务风险并构建恢复可持续经营所需的资本结构和平稳局面,同时也最大化债权人的利益。
10月14日晚间,融创中国公告称,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98.5%的债权人通过,对应债务金额支持率94.5%。
直至11月5日,约96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至此,融创中国重组计划条件均已达成,这标志着其正式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
在境内、境外债务重组成功的合力作用下,融创中国整体偿债压力预计下降近600亿元,每年可节约大量的利息支出,资产负债表迎来实质性修复。
加速走出困境
据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介绍,出险房企债务重组典型方式包括债转股、以资抵债、全额长展期等,核心是通过削债降低实际债务负担,并改善资产负债表,为长期恢复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如龙光境内债重组方案采取了现金要约收购、债转股、以资抵债、全额长展期等方式,境外债采取现金支付、可转债、资产信托、展期等多种方式。
从企业的削债比例来看,根据部分企业公开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其削债比例在40%~70%。如龙光境外债经过重组后削债比例达70%。融创中国境外债经过第二次重组实现全部削债,境内债第二次重组降债比例超过50%。旭辉、佳兆业、奥园、禹州、世茂等海外债经过债务重组,削债比例均超过50%。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截至今年10月,21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及完成,化债总规模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将极大减轻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公开债务偿还压力,为其他有息债务展期创造有利条件。这些企业总有息负债规模接近2万亿元,短期内偿还压力较小,进入安全期。出险房企债务重组及重整获批,将加速整体房地产风险出清进程。
现阶段,决定房企能否率先走出困境的三件大事,即债务风险化解、保交付兑现与日常经营重回有序。
记者了解到,随着境内外债务重组的完成,融创公司恢复的其他事项也在加速落位。
在保交付方面,2022~2024年,融创中国累计交付达66.8万套,连续两年总交付量进入行业前三。三年多来累计交付量已达68.3万套。据悉,今年是融创中国保交付的关键年份,计划冲刺超5万套交付,在年底基本完成保交付工作。
融创中国方面表示,保交付战役收官后,集团将正式回归项目开发—销售—交付的正循环模式。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端持续承压,不过市场分化之下,高端改善型产品获得热销。
在此背景下,融创中国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35.5亿元,其位于北京、上海两地的壹号院项目成为城市典型热销项目,尤其上海壹号院累计销售额突破220亿元,目前稳居全国单盘销售冠军。近期,天津梅江壹号院二期、上海壹号院及上海外滩壹号院风貌别墅、武汉光谷壹号院等项目推新。
今年1~9月,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17.6亿元,同比下滑12.9%;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100.1万平方米,同比下滑44%;合同销售均价约人民币31730元/平方米,同比上升56%。
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收入199.9亿元,同比减少41.7%;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同比减少14.4%,亏损幅度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