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1月5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河北省农业农村系统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优,有效发挥了“基本盘”“压舱石”作用。
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宝岐介绍,“十四五”时期,河北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开展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202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90.2万亩、亩产403.4公斤、总产781.8亿斤,比2020年分别增加107万亩、7.3公斤、22.6亿斤,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河北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手抓藏粮于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52万亩,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旱碱麦面积扩大到184.98万亩;一手抓藏粮于技,培育优良新品种350多个,研制新装备新机具500多台套,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模式5000余项,全省农作物优良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分别稳定在98%、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菜、肉、蛋、奶、果、水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裕。
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河北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早宽简实”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将监测标准从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调至2025年的9000元。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有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4.82万户34.91万人,通过精准分类帮扶,10.89万户25.52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未消除风险的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持续深化产业、就业帮扶,每个脱贫县培育发展1至2个特色主导产业,用足用好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优惠、社保补贴、一次性交通补助等就业奖补政策。2024年,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人数达到95.13万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12712元增长至17836元,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被评为“好”的等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十四五”期间,河北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全力实施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行动,聚焦农业主导产业,以“五大千亿级”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集群、园区、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4个,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等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
“十四五”期间,河北持续推进“净菜进京”,着力打造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与北京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11.5万亩,2024年,河北省蔬菜北京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2.5%。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3133家增加到3845家。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培育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总数达62个。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较2020年增加55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26降低到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