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仅占全市约1/20的土地,却一度承载着1/4的规上工业产值、近1/3的外资和过半的进出口总额。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近年来更是持续擦亮“高新”成色,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近日,科大讯飞无锡产业加速中心在无锡高新区正式启用,同时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园宣布开园。据预测,该产业园开园后,可增量产值200亿元,增量人才1万人。随着人工智能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无锡高新区将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AI产业生态加速在无锡集聚
在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园宣布在高新区正式开园。作为全市首个人工智能方向特色产业园,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亿元,瞄准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式AI、人形机器人三大核心前沿赛道。产业园依托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平台、无锡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无锡市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三大核心载体,共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聚区,首批已有10家企业签约入驻。
今年7月,无锡与科大讯飞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多模态大模型研发、应用场景拓展、顶尖人才引育、产业生态圈构建等方面深化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合作。而此次启用的科大讯飞无锡产业加速中心,通过“导入一批、发展一批、培育一批”三步走策略,计划五年内在无锡高新区汇聚一批人工智能生态企业,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群。
开园活动期间,科大讯飞—太湖星跃平台被“点亮”,将深度融合讯飞星火大模型的技术积淀与行业实践经验,在无锡构建“从底座到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体系。科大讯飞无锡多模态子公司及合资公司正式揭牌,计划在无锡开展多模态大模型及其衍生模型研发、打造重点产业领域标杆应用场景等工作。
此外,由无锡市科协、无锡市人工智能学会、无锡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科大讯飞等联合发起组建的“长三角AIoT协同创新联盟”启动,将汇聚多方力量推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
无锡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淼绚介绍,联盟立足无锡,辐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旨在搭建一个集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应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它不仅是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积极行动,更是汇聚区域优势资源、破解产业瓶颈、培育创新生态的战略性举措。
以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园投用为契机,无锡高新区还打造了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平台——“犀数工场”。未来将通过“犀数工场”展示,集成不同工业场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与前沿应用成果,打造集“物理空间展示、场景体验对接、生态加速赋能”等功能为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聚区服务平台,构建全要素赋能的“新质生产力”智能制造创新生态。
从基建到应用抢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积极抢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新赛道,集聚了中电海康、灵汐类脑、大族机器人等一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核心企业,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等产业链各环节。目前,已有12个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2个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登记,16个产品和方案入选“江苏省人工智能优秀应用解决方案和融合创新产品”。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实现190亿元。
在大模型+能源、锂电、办公等领域,极熵科技、朗新科技、先导智能、永中软件等企业持续创新,不断深化大模型应用。特赞科技、央视国际、小天鹅、威孚高科、云工场、太机脑、中电海康等企业也积极开拓应用新场景,加速AI在AIGC、工业、智慧交通等行业赋能。
发展人工智能离不开算力支撑。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太湖亿芯(无锡)智算中心、无锡德珩智算中心等智算中心5个,总算力超1000P。同时,以燧原科技为链主企业,向量栈等17家生态圈企业与无锡市、无锡高新区组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将共探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生态融合之路。
从去年开始,无锡高新区还接连推出一系列机器人支持政策,包括小微特机器人2024—2026年发展规划,12条支持小微特机器人产业专项扶持举措。并与深圳大族集团加快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促进牛耳商用等一批优质企业落地,研发更多品类智能机器人及其应用场景。
通过政策引领、基建支撑与场景驱动的协同并进,无锡高新区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这片创新的热土,正把人工智能的发展潜能,转化为驱动未来的现实生产力。一个更具智慧、更富活力的产业新生态在此加速成形,不仅将重塑区域经济格局,更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无锡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