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小鹏汽车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在小鹏科技日(2025 AI DAY)上发布。据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透露,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最终的量产版预计与展示产品非常接近,身高略低,控制在1.7米以内,小鹏的目标是在2026年年底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的细节以及“走猫步”等一系列高度拟人演示,引发了“IRON机器人内藏有真人”的相关质疑。
11月6日,何小鹏对此进行了回应。他通过发布视频的方式,还原了机器人“走猫步”的全过程,并让机器人团队拉开背后拉链,全方位展示内部构造,包括背部的晶格肌肉与控制器、肩膀的运输固定器,耳朵位置的麦克风阵列、手部谐波关节等。
“辟谣”视频发布后,小鹏汽车港股直线拉升。截至11月6日收盘,小鹏汽车股价报89.4港元/股,最新市值约1704.41亿港元。
类人机器人更具亲和感,相对容易形成规模
小鹏方面表示,与多数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理念不同,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拥有仿人的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
对此,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表示,真正的具身智能必须拥有“人形”的身体,并实现智能与身体的深度协同进化。
“未来的高等级机器人会有像人的,也会有不像人的。像人的机器人和不像人的机器人都可以做得很漂亮,但像人的机器人会更有亲和感。”何小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也是小鹏将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进行高度拟人设计的原因。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孙磊摄
“更具亲和感的机器人可能会卖得更多,这样一来就能快速形成规模。形成规模以后,其成本可能会更低,而低成本会进一步促使其卖出更多,最终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何小鹏进一步解释称。
小鹏机器人方面的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打造一个‘类人’的机器人,遇到的阻力是最低的。特定设计的机器人只能与特定的场景绑定,不具备通用性。我们打造人形机器人,除了探索技术能力,也在探索机器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希望能够进行情感联结。”
记者了解到,人形机器人旨在模仿人类的外观与行为,其研发集成了机械、电子、控制理论及材料科学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要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完成复杂多样的任务,其核心在于实现高机动性和灵活性。下肢结构作为运动能力的基础,通常包括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和足部等部分。
在小鹏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亮相后,其猫步般轻盈的步态也引发了业内外的关注。据悉,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全身拥有82个自由度,动作自然流畅、灵活自如,可实现“猫步行走”等高难度拟人动作。
“其实昨天(11月5日)的‘走猫步’效果并不是最好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近期演示中最差的一次。我们也在验证这次猫步行走的问题,是否跟机器人的‘腰’有关,这一点我们还在评估。”上述小鹏机器人方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规模量产
何小鹏告诉记者,相较大腿、膝关节等部分,当下对于小鹏而言,人形机器人最难办的部分是“灵巧手”。孙富春也表示,“灵巧手”是具身智能的关键突破点,但其面临成本高昂(百万级别)和性能不足(负载能力弱)两大核心问题。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让机器人去工厂打螺丝,但尝试了一年多发现,硬件中它的手的成本很高。现在行业里的‘灵巧手’的使用寿命,大概在6~8个月,但造价成本却能达到8000美元。”何小鹏表示。
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认为,机器人灵巧操作的关键在于解决“泛化”难题,而当前业界对此存在误解和高估,例如看到一个机器人能完成某个特定任务,就误以为它具备了通用的操作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灵巧的手,在目前以人为标准设计的世界里,机器人是很难泛化的。”何小鹏认为。
何小鹏坦言,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难度,相当于在软硬供应链都不成熟时自研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这对小鹏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司的目标是,到2026年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在商业化层面,全新一代IRON将优先进入导览、导购、导巡等商业场景。”何小鹏表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孙磊摄
上海证券研报认为,近期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提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目前正处于“0~1”向“1”不断加速靠近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中信建投研报也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在“0~1”的趋势兑现前夕,板块或将逐步进入到去伪存真的阶段,国产链条来自于政策指引、资本运作、订单落地等方面的催化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或受小鹏机器人相关进展影响,机器人概念股在11月6日普涨。截至当日收盘,三花智控股价上涨7.35%,德昌电机控股股价上涨6.68%,港仔机器人股价上涨3.64%,金力永磁股价上涨3.92%,速腾聚创股价上涨2.79%,优必选股价上涨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