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众网红雪糕的光环散去,冷饮市场一度归于平静。但在2025年夏天,一支后来被誉为“豆王”的生牛乳绿豆雪糕,却在没有大规模营销推广的情况下,生生靠销量火爆出圈。
从3月份上市到8月份,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累计销售额突破8600万元,一举拿下山姆冰品销售冠军,甚至横扫汤圆、饺子等冻品类榜首,刷新山姆纪录。这支现象级爆款雪糕,如一冲而上的“穿云箭”,刺破冷饮市场的平静,以亮眼数据再度点燃消费热情,也点燃了整个行业的想象力。
01
“豆王”的诞生
山姆冷饮区,曾是国外品牌“铁桶阵”,货架上几乎清一色都是国外品牌。
“刚开始对接非常艰难,沟通并不顺畅”,伊利销售人员直言。但伊利团队一直没有放弃,持续攻坚,一点点撬动着山姆的决策天平。
转折发生在2024年年底。山姆筹备新品时,主动向伊利抛出命题:做一款绿豆冰淇淋。
3天闪电定案
用现制奶茶口味做冰淇淋怎么样?
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是山姆对伊利的一次“能力摸底”。而机会,只有3天。
“当时接到电话,已经是深夜”,伊利冷饮研发人员回忆,“山姆方面只说‘对豆类感兴趣’,没有明确方向,但要我们3天内拿出提案。”
山姆的选品链路短,却门槛极高——既考验对渠道客群需求的精准洞察,也看品牌理解力。伊利团队明白,这是一场72小时的精准狙击战。
挂断电话,研发团队即刻进入“闪电战”模式。
他们连夜分析山姆会员大数据,勾勒会员客群消费画像:目标客群追求健康、重品质、愿为高附加值买单。而在目标客群关注的社交平台上,研发团队又捕捉到一些关键信息:“牛乳+豆类”是奶茶行业最受欢迎的品类,这类搭配健康又美味,契合当下健康消费潮流。
“我们突然意识到,也许可以跳出传统冷饮思维,用现制奶茶的口感和风味,跨界做一款不一样的雪糕?”伊利冷饮研发人员回忆道。
而研发团队恰有奶茶行业合作经验,有对消费者偏好、口感结构和健康属性的深刻理解,这场“生牛乳+绿豆”的创意创新就这样水到渠成。
首先,生牛乳以其天然健康的优良属性,是经受市场长期验证的经典原料。相较于当前冷饮中普遍采用的奶粉还原乳,生牛乳作为未经加工的鲜牛奶,所制成的冰淇淋入口即化度更高,能够更好地还原手工冰淇淋的细腻质地。同时,由于完整保留了天然乳脂与蛋白质结构,其奶香更加浓郁纯正,整体风味体验显著优于奶粉配方冰淇淋。
而伊利核心的优质奶源优势,可以从根本上保障这款产品的品质。
思路一旦打开,执行就像箭出弦。
三天后,研发团队带着完整方案飞抵深圳。山姆采购负责人翻开提案眼前一亮——“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甜度降低2个点
不多不少刚刚好
“第一版样品送过去,大家都说不错,但口感还可以更柔和。”于是,研发团队把山姆会员店烘焙、冰淇淋、甜品类产品几乎买了个遍,从风味、口感、质构等感官方面和喜好度方面,进行了全面测试。那段时间,他们干脆泡在山姆店里,观察家庭会员的购物习惯,主动与妈妈们聊孩子零食的偏好需求。
这场“全测”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找到更精准的答案:山姆会员真正在买什么,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
调研发现,山姆在售冰品有三个共同特点——标签简单、口感不腻、甜度偏低。这三个关键词,成为了这款产品后续优化的方向,尤其是甜度,则是需要精准把控的关键一环。
“山姆的冰品消费者,最怕的就是太甜”,伊利研发人员指出,“他们普遍追求‘低糖但不寡淡’的口感平衡。”
于是,在第二版样品中,他们果断将甜度整体下调两个点。
“内测时,我们呼市的工作人员觉得不够甜,但上海的消费者都觉得甜度合适。”
显然,不同地区、不同客群对甜度的感受存在明显差异,而伊利研发团队根据目标客群的偏好,最终坚持了低甜方案——不多一分,不少一分,刚刚好。
2次送样即通过
“豆王”背后的技术底牌
第二次打样过去,山姆采购当场拍板通过,并预判:明年肯定能卖好。这在业内并不常见,山姆常规流程通常需要3至5轮测试,而伊利2次即通过。
这种伊利速度,是行业龙头多年技术积淀的厚积薄发。
这款产品之所以被誉为“豆王”,源于其超19%整颗绿豆及绿豆沙、超35%优质生牛乳的极限配比,让消费者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绵密、醇厚、丝滑的口感,以及每口都有豆子的满足感。
而市面上的豆类雪糕,豆含量大多不足10%,这是因为豆含量一旦过高,工艺制作体系就会“崩”。
伊利这款产品,看似只是“多加了点豆子”,但要实现高豆、高乳的完美融合、稳定生产,几乎触碰到了冷饮工业化的极限——浆料黏稠、冰晶粗化、豆粒沉底、口感分层,工艺、口感与稳定性冲突重重,令产业化生产难度极高。伊利研发人员坦言,“既要豆沙感,又要顺滑好吃,还能稳定量产,这几乎没人做到。”
而这一行业难题,伊利早在5年前就潜心研发,最终攻克“流变控制”“微晶冻控”“豆与奶和谐共融”等核心难题,打造了行业首个“豆+奶”双蛋白技术平台,并形成5项核心技术,从根源上解决了高豆含量冷饮产品开发的“卡脖子”难题,构建源头性技术壁垒。
正因为拥有这些技术积累,“豆王”才能横空出世,成为业内颠覆性的标杆产品。
2025年3月,伊利、山姆共创的“生牛乳绿豆雪糕”实现首批量产,并迅速搬上山姆货架。
一炮打响:10万支一周售罄
“最初预估销售约1500万元,目标冲击2000万元。”这是伊利和山姆合作时的初步设想,但结果远超预期。第一批10万支产品计划支持几周的销售。然而,上市不到一周,即销售一空。“补货速度,完全跟不上消费者的热情。”伊利销售人员坦言。
“豆王”的表现也让山姆感到惊喜。超乎想象的市场热度,让原本谨慎的山姆采购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加大资源倾斜,主动提供“试吃、堆头陈列、促销员”等资源支持,这是山姆仅针对“高潜力爆款”的顶级推广资源。
同时,山姆也加大了运营协同力度,对伊利开放门店动销数据,并提前共享“季节性轮换计划”,伊利则紧密对接山姆,建立“日追踪、周复盘”机制,实时精准监控销售与库存,让生产、补货节奏更精准高效。这套数据共振机制,让供应链始终保持高效运转。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强势占据山姆冰品32%份额
此后,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发展势头势如破竹,销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今年新品冰棍最佳”,“雪糕断货王,终于抢到啦!好好吃”,“一口惊艳!入口绵密丝滑,完全没有冰渣感”。
这些真实声音汇聚成强大的口碑效应,与夏季旺盛的解暑需求形成完美共振。6月“豆王”迎来销量峰值,当月单品销售突破2000万元,远超预期。
8月底,“豆王”以单渠道5个月狂揽8600万元销售额收官,更凭一己之力撑起相当于山姆4个常规冰淇淋SKU的销量,一举拿下山姆冰品品类32%的市场份额,销量是山姆系统第二名4倍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标杆产品。
另一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豆王”的复购率是常规新品的2.3倍。连山姆采购都笑称“爆得有压力”。毕竟,这远超“夏季短期品”定位的爆款,让常规SKU的采购量级相形见绌。
当行业还在以折扣引流挣扎时,“豆王”用爆量证明了“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不仅卖得快,卖得好,更卖出了口碑,卖出了未来。
一个爆品推动三年战略合作
多方共赢大家都开心
“明年计划1-2月份提前上市‘豆王’”,伊利销售人员表示,“今年第一年销售,按山姆判断,明年销售破亿没问题。”
这份底气来自双重确定性:今年3月才上市的这款新品,尚处消费者认知培育期,明年随着新客持续涌入、老客复购成习惯,用户资产将加速沉淀,叠加上市时间提前,销售期更长,增长确定性更强。
而这似乎只是开始。
一炮而红的“豆王”,不仅让山姆对亚洲乳业龙头的综合实力有了一个全新认识,也直接促成了伊利与山姆签署三年战略合作协议。这无疑是伊利开辟新兴渠道的一大突破。
山姆、伊利收获超预期成果,消费者也买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产品。这不是“薄利多销”的老套路,而是“消费者开心,渠道主动推,企业有钱赚”的多方共赢。这种以价值创造实现多赢的正循环模式,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所在,更是以新供给破局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02
灵活的巨人
伊利的这种破局能力和快速反应不仅让山姆惊喜,也让其他合作方感叹,响应速度完全不像一个“大企业”。
曾几何时,“大企业”成为了行动缓慢、船大难掉头的代名词。但伊利从创意到上市仅用3个半月的“豆王”,改了“大企业”的气象。
极限挑战仅用1/3时间上市
一场敏捷高能的冲刺
从去年12月创意提案,到今年3月18日上市,伊利仅用3个半月完成新品研发上市全流程,周期仅为行业平均的三分之一。
在这3个半月里,伊利团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跨越了无数道障碍。“从立项、研发到包装设计落地,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推进。”伊利团队介绍,山姆等会员制系统对包装的形式、材质、设计要求不同,传统周转箱完全不适用。更棘手的是当时正赶上春节,设计公司等合作商相继放假,外部资源非常紧张。
时间被压到极限,伊利团队几乎是“连轴转”。他们连夜拆解10多个流程节点,从选材、打样到审批、定稿,逐一压缩周期,用协同的力量跑出“闪电速度”。“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在跑。”
而这场极限挑战,无形当中推动了一场大企业的组织效率革新:打破常规流程,各部门走“甲级流程”,特事特办,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爆单即大考:一场供应链的火速响应与智造底气
上市首周,“豆王”备货10万支被抢空,断货警报瞬间拉响。伊利火速进入“战时模式”——事业部连夜开会下达死命令:保质保量满足消费需求。
伊利黄冈、湖北、定州三大工厂同时加急生产,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团队同步敲定包装调整方案,确保供应稳定。
“那段时间像在跑接力,市场在前面拉着我们跑。”一位伊利供应链人员笑说。火速应变的供应体系,让爆品热度得以持续蹿升。
而能接住这波热度的实力,更来自伊利一直走在行业前面的“智造力”。作为伊利冷饮业务的“智造重镇”,黄冈工厂拥有亚洲最先进的生产系统,核心区域实现“无人值守”的智造水平,智能中控系统能实时监测368个工艺点。伊利还将制药级管理体系引入冷饮生产,从丹麦进口的凝冻机可以-4.5℃急速锁鲜,而瑞士精度灌装设备则保证了每支绿豆雪糕70±1克的标准重量。
正是这套“超规格”高效的智造体系,与山姆“严选”机制深度契合,托起了“豆王”的销量奇迹。
评论区里的爆款进化论
24小时响应、3天焕新、好评率超96%
这款雪糕上市后,伊利团队直接把山姆App当作“第二个中控室”,每日定时查看消费者评论——好评、吐槽、建议,都归档成“需求清单”。“我们看的不是情绪,是数据。”
一条“绿豆偏硬、尾段略苦”的留言,触发极速响应:24小时内,研发锁定症结;72小时完成配方升级,第二批产品豆子软度提升30%。迭代后的产品,好评率稳定在96%以上,成为好评率第一的产品。
评论区成了实时“实验室”,消费者成了共创者。这种基于消费者真实反馈的“动态研发”和快速迭代,让产品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
伊利的“以消费者为中心”,在这一刻,变得具象。
03
拥抱变化,才能持续进化
时代之变,如巨雷,亦如细流。
冷饮是伊利成立最早的事业部,连续三十年稳居行业第一,并且领先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即便如此,伊利冷饮团队近几年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变化:零售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渠道重构。以山姆、盒马、叮咚买菜为代表的新兴渠道,以“高质价比+强信任感”重塑了中产家庭的消费逻辑,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快速崛起,也改写了品牌增长的路径。相较之下,传统商超陷入停滞,客群分散、效率低下。
在这场洗牌中,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线。外部已变,唯有与时代同频,拥抱变化,才能持续进化。
伊利“豆王”的这场闪电战,不仅是速度的突破,更是业务反推组织流程进化的开端。
大企业转型最难之处,是打破部门之间的“墙”,建立起适应新渠道的“桥”。在渠道逻辑巨变的背景下,组织的逻辑也必须改变:从“职能分工”转向“任务型团队”,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与市场驱动”。
正如冷饮团队在山姆业务的开拓中,不是让研发、市场、销售各自为战,而是组建了实体化的“铁三角”敏捷小分队,并赋予它“超常规项目决策权”,在事先明确的授权边界内,小组可以就产品定位、成本区间、合作模式等关键事项进行快速决策,无需再经历传统模式下跨部门、多节点的审批流程。
而这种敏捷组织模式,让“豆王”的成功,正在伊利内部从单点成功走向体系化增长。
比如,与蜜雪冰城幸运咖合作的第一款“奶茶搭档香草口味冰淇淋球”。按照传统流程,从立项到开发到客户测试,再到精进优化打样,怎么也要六周以上。但伊利在“铁三角”机制下实现“当场定案”,将原本六周的流程压缩至三天。这款产品在1-8月间即实现6200万元销售实收,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而伊利冷饮通过新兴系统的共创产品,销售额已突破6.03亿元大关,同比增幅高达195%。这一增速远超传统渠道,新兴渠道已然成为推动伊利冷饮增长的核心引擎。
结语
一支雪糕的成功,或许并不能预言太多,但它足以证明——巨头依然可以以创业者的速度奔跑,巨头依然在以创业者的速度奔跑。
夏天已经过去,但那求新创变的星星之火,就要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