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波动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竞争愈演愈烈,酒店业尤为明显,“内卷”几乎成为代名词:国际品牌加速布局,供给过剩,客源房价博弈,让投资者与从业者陷入焦虑和困惑。
然而,华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季琦给出了不同的视角:在中国这样的“沃土”上,竞争是常态。内卷,本质上也是中国供给侧持续改革的正面信号。他指出,竞争并非“没有进步的改变”,而是如何进行向上、可持续、有方法的竞争。
季琦的观察不仅揭示了行业的真实脉络,更通过方法论与生活哲学重新诠释“内卷”——把焦虑转化为向上的力量,实现行业进步与个人成长。
从他的新书《心生之境》可以理解到,心是理念,是本源;境是现象,是外在呈现。守住心,才能塑造境;同样竞争不应带来恐惧,而应激发潜力与创新。这既是人生智慧,也是企业经营之道——唯有坚守核心理念,才能在市场波动中塑造有温度、有审美、有价值的酒店产品。
10月31日,华住迎来成立二十周年,近4000名投资人、加盟商与行业伙伴齐聚大会。季琦在台上坚定地说:“我看好中国,看好酒店行业,看好华住。”这份信念并非盲目乐观,而是长期实践与思考的结果。
在他看来,中国酒店业的竞争和市场压力,正是向上成长的信号。关键不在于如何避免竞争,而在于掌握方法论——通过打造以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品质为核心的规模增长战略,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让“卷”成为行业进步的动力。
走过278座城市,发现中国酒店业的留白与机会
过去三年,季琦走遍278座地级市、62个县级市,77次深入三、四线市场。夜色中的县城、喧闹的早市、街角的餐饮小店,让他看见中国生活的真实,也洞察了行业的本质。他指出,内卷不是盲目竞争,而是在有限资源中寻找自我成长与行业平衡,是推动创新的契机。
2024年,全国酒店出租率回升至67.8%,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约2000万间客房中,规模化酒店仅占25%,全国连锁化率不足40%,县域更低至14%。这种“小散弱、同质化”的格局,恰恰说明市场尚有留白。季琦认为,市场尚未饱和,留白就意味着机会——通过优化资源、提升效率和品牌建设,将这种结构性矛盾转化为成长机会。
一个县城两年开十几家酒店,看似“卷”,其实是结构调整的阵痛。供给侧改革,不是无限竞争,而是持续优化。季琦认为,市场正从低成本粗放竞争转向高质量精细化运营,竞争逼迫企业改进产品与服务,正是行业进步的开始。
在大会上,季琦首次提出“三个‘三个市场’”观察框架——地域、消费层次与年龄结构交织形成立体市场: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是高收益市场,省会城市是冲规模市场,县域则是“待挖的黄金市场”;奢侈、中产和平价并存;青年、中壮年与银发群体需求分化。他指出,县域潜力巨大,发展空间远超想象。在这些地方,开一家汉庭往往成为“吸金王”。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对品质与审美的追求推动酒店业从“住得起”走向“住得好”。季琦认为,出行已成为生活最大的加法,新一代消费者更在意体验与设计。这意味着行业竞争的焦点正在从价格转向价值,从功能转向体验。
他提出两个“三好”投资标准:投资端看“好位置、好租金、好产品”,产品端抓“好品牌、好物业、好品质”。这套方法论让竞争不再是消耗,而是可持续的成长机制。同时,他总结出酒店业的“五个转变”:从微房量到中房量、从单体到连锁、从星级到品牌、从大城市到县城、从地产附属到投资回报。
在季琦看来,酒店竞争的核心不是重复,而是创新,通过结构性改革与精益增长实现行业演化。酒店不只是空间,更是产业结构与城市生活的交汇点,是城市记忆、人的体验与生活方式的载体。他的判断清晰而坚定:未来最大的机会就在于“供给侧改革”——中国酒店业需要投资者带领中国酒店“重新做一遍”。
规模之外的力量:华住的美学与体验
从汉庭、全季,到桔子水晶与花间堂,华住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一部企业史,也是一部中国住宿业审美升级的编年史。它见证了从“住得起”到“住得好”、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共鸣”的时代转变。
季琦深知,真正的竞争,不是同质化的价格消耗,而是如何让品牌成为体验与文化的延伸。华住的品牌矩阵,每一次产品迭代,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对美、体验与效率的再平衡。
作为掌舵人,季琦既是企业家,也是一位生活家。他在《心生之境》中提到,将生活当作一件艺术品,把握当下每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美有时候是一种奢侈。”但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旅程中拥有。季琦相信,美学不应只属于昂贵的酒店,而应是人人可及的体验。这份信念,构成了华住品牌的温度。
在年轻一代消费者眼中,这种共鸣正在重塑行业逻辑。新一代愿意“为体验付费”的趋势,正重塑行业的增长逻辑——从拼价格到拼价值,从追流量到追体验。
根据《HOTELS》杂志2025年榜单,华住在营客房突破百万间,旗下汉庭以35.9万间客房稳居全球第一,全季以32.6万间位列全球第四。然而,规模从来不是华住的终极目标。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季琦更在意价值与意义。他要做的,不是数量的累加,而是从“酒店”向“生活方式”的跃迁——让旅居成为人们生活的延伸。
求真、至善、尽美,这是华住的企业哲学;在《心生之境》中,季琦又揭示了华住背后的深层逻辑:平实、朴真、纯粹,那是华住的文化底色与精神核心。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在追求美、追求意义。
今年大会上,华住推出新品牌“全季大观”,以全季酒店的成熟体系为起点,融入东方美学与生活场景,传递“始于旅程,归于生活”的理念。在这里,美学不再是表面的装饰,而是一种可感知、可共鸣的生活哲学。华住携手艺术家周春芽、郑在东、蒋琼耳、傅骏,共同打造旅居空间中的东方意境,让“住”的体验成为一种文化体验。
研发能力同样是华住的核心竞争力。华住打造的每个品牌,都有鲜明的精神主张。正如季琦所言,华住的产品设计背后有美学基础、设计逻辑和价值体系支撑,而非简单地“做个设计”。
可以说,季琦通过对品牌的再造,为整个行业革新提供了一种模板——踏踏实实地带着对行业的热爱、带着价值主张、带着审美,我们要成为中国住宿业的“基础设施”。
如今,华住已构建完整品牌矩阵,覆盖国民酒店、精选服务、生活方式、高端品牌到服务式公寓的全消费层面。全季酒店加盟商复购率超过30%,桔子水晶酒店RevPAR持续领先同业,城际酒店年度增长率达155%。业内人士指出,即便去掉LOGO,华住旗下酒店仍具独特的气质辨识度——这正是品牌“有魂”的表现。
下一个二十年,一起站上“世界之巅”
二十年华住,是一场漫长的攀登,也是中国酒店业竞争与进化的缩影,更是华住持续自我打磨与价值创造的历程。
回望二十年,季琦将华住的成长凝练为三重逻辑:深耕中国、品牌引领、精益增长。这既是一套商业方法论,也构筑了企业的精神骨架。
“深耕中国”是他最常提及的理念。华住旗下1.2万多家酒店遍布1500多座城市,季琦相信“中国酒店业充满机会”。在他看来,中国市场并非饱和,而是一片层峦叠嶂、待人攀登的山系。“我坚定看好中国,看好酒店行业,看好华住。”这是他演讲中最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也是他二十年创业心境的真实写照。
此外,“品牌引领”是华住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无论科技、流量还是管理,最终都将服务于品牌;“精益增长”则指向以品质为核心的规模化战略——华住的规模,始终建立在坚实的品质基础之上。
“我们要做的是稻谷和麦子,而不是红极一时的玫瑰。”季琦说。华住不追逐热点,不抢占风头,而是致力于成为中国住宿业的“基础设施”。如今,华住已构建起从汉庭、全季到桔子水晶、花间堂的多层次品牌矩阵,每一个品牌都是生活方式的映射,共同构成了中国住宿业的多元生态。
华住的新使命也已从“美好生活”升级为“美好旅程”。酒店不再只是停留的空间,而是人生旅途中的情感驿站。“未来的旅程中,有华住,有华住的品牌,也有各位伙伴。”这句话,是他对行业的承诺,也是对企业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义——做一家以品牌为主导的公司,旗下品牌在中国乃至全球做到数一数二;让“中国服务”走向世界;让酒店成为重要的“美好空间”;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旅程体验。
季琦喜欢用攀登比喻企业成长:2005年,华住如懵懂少年正式出发;2018年,正在越过山丘;2025年,华住已越过山丘,抵达珠峰大本营。“下一个20年,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大家一起攀登‘世界之巅’。”他强调,“攀登最高峰的不是我一个人,也不是华住的高管和员工,而是每一位伙伴,一起站上‘世界之巅’,一览这世界的宏伟与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