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的第八届进博会,向外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基于对中国市场的看好,越来越多参展商正变成投资商。
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八年“全勤生”阿斯利康以1000平方米的展台彰显着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我们已经从参展商转变为积极的投资者。我在中国工作,喜爱的以及进博会中真正体现出来的正是跨国公司与各级政府之间那种高度的、真正深入的联系与合作。高水平开放确实带来了很多优势,一些具体的政策变化非常有帮助,例如,研发政策开放方面的创新,我们还感受到了简化的监管流程和改进措施,这实际上缩短了监管审批的时间线,这对我们非常重要。”阿斯利康全球生产运营高级副总裁溥思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进博会中国“吸引力”增强
连续八届进博会,让全球看到中国庞大市场所带来的“引进”和“溢出”效应。
11月5日,在生物医药展区,知名生物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高皓廷对《华夏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记者表示:“进博会不仅是一场展会,更象征着全球协作与开放市场的承诺。得益于中国营商环境温度以及公司实施的‘中国关键’战略,去年进博会上展示的肺癌创新药圣赫途,最近已在中国和美国实现同步获批。”
11月6日,在服贸展区速递巨头DHL展台,一场关于未来物流的“科技秀”演示吸引了众多观者的目光——机械臂正在抓取来自电动货车车厢的货物,展示了在标准化包裹处理、重物搬运等场景下,自动化如何解放人力、降低劳动强度并保障作业安全。
“已连续多年参展的国际物流巨头DHL快递此次通过一系列自动化技术、智能设备与绿色物流解决方案,生动演绎了物流行业的未来图景,彰显了其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绿色引领变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承诺。这些科技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概念,而是DHL正在测试并应用或试用的真实技术。近年来,DHL与bp和Neste达成战略合作,将采购多达8亿公升可持续航空燃料,并与世界能源公司合作,后者将提供高达6.68亿升可持续航空燃料。截至今年9月,已有超半数DHL快递中国区客户企业使用了该服务,广泛分布在制造业及批发零售贸易渠道,其中半导体电子元件制造、服装纺织、电子商务、电器设备及组件制造等行业企业尤为突出。”对于中国市场的深耕实践,DHL快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吴东明告诉本报记者。
吴东明进一步表示,进博会不仅为包括DHL在内的众多跨国企业提供了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卓越平台,也持续为全球经贸合作注入信心与活力。DHL快递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赋能物流行业升级。
爱尔康中国区总裁柯瑞德(Rick Kozloski)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国是爱尔康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战略意义的市场之一。过去三十年,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到中国眼健康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公司也经历了从探索扎根、创新引入,到深化本地合作加速创新可及的过程。未来我们将持续投入,依托进博会等平台实现创新成果的加速引进以及本土化发展。同时,我们也将与中国眼健康行业共荣共生,以本土临床需求反哺全球创新体系,为中国眼健康事业的下一阶段发展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康中国还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希玛眼科、新视界集团等多家机构签署协议,加速创新产品与技术面向市场,更好地为中国患者服务。“爱尔康宣布待监管批准,将在中国开始Wavelight®准分子激光手术设备的本地化生产。这也是继2023年爱尔康Wavelight Plus屈光手术解决方案在中国进博会上实现全球首发后,又一面向广大本土患者需求的持续投入。”柯瑞德透露。
桥梁纽带更坚固
在今年进博会上,生物医药、物流服贸、高精尖巨头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分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一批服贸企业桥梁纽带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本届进博会无论是规模还是企业数量创新高,不仅彰显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大吸引力,更印证了其开放政策始终如一的稳定性。上海作为进博会的永久举办地,也正以其在制度创新、要素集聚与区域联动中持续迸发的开放活力,不断放大这一世界级展会的溢出效应,展现为全球参展企业注入增长新动能的城市担当。”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作为服务贸易展区的重要参展机构,连续两届参加进博会的立信今年以“勇立数智潮头,信连全球机遇”为主题,全面展示在数智化与国际化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
BDO全球董事、立信董事长朱建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长期以来立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全球格局”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在内地、香港,还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立信希望通过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所积累的经验,助力企业在多元市场中不断发展、优化战略,以寻求高质量发展之道。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进博会为桥梁,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高水平开放正不断为世界经济注入东方力量,为全球发展增添信心和动力。”朱建弟称。跨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看好,同样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
在进博会上,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主管合伙人沈宇峰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市场之一,是跨国企业无法忽视的战略要地。机遇与挑战并存之下,如何在新形势下精准洞察市场机遇,应对核心挑战,把握在华发展新航向,成为所有在华跨国企业管理层必须思考的核心议题。
“对跨国企业而言,深入理解并契合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议程,是抓住未来机遇的关键。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着来自宏观环境、市场特质和运营层面三大维度挑战,中国拥有高度整合的数字生态、服务生态和软件生态,跨国企业的产品需在数据隐私合规、软件互联互通、物流体验等方面适应本土生态,否则可能影响用户体验和市场接受度;在涉及敏感数据或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如航空航天、油气、金属、清洁能源等),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了较高的国产化率目标。跨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竞争门槛显著提高,市场空间受到结构性挤压,需重新评估自身技术优势与市场定位的可持续性;市场需求主体转向追求极致性价比,对价格高度敏感,并更加重视总体拥有成本、服务响应速度及定制化交付能力。跨国企业传统依赖高端品牌溢价的模式面临挑战,需重新定义其价值主张。”沈宇峰表示。
沈宇峰建议,跨国公司需摒弃单一视角,转向多情景规划的战略思维,主动与本土领先的科技企业、物流巨头、软件平台建立战略合作,积极融入中国独特的数字与商业生态,破解水土不服难题。同时建立强大的合规体系与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持续监测政策法规动向,并为各种地缘政治情景做好预案,保障业务连续性。并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组合与定价策略,平衡高端技术引领与中端市场规模效应,精准传递高性价比优势。
“中国市场虽充满挑战,但巨大的容量、升级的潜力和持续开放的决心,依然为跨国企业提供了长期发展的丰厚土壤。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深刻理解本地市场特质、以灵活和坚韧的战略积极适应变化、并能在风浪中把握新机遇的企业。审时度势,主动求变,方能在华业务行稳致远。”沈宇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