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投早、投小、投科技”成为创投行业主流共识,资本正快速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聚集。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资本不仅提供资金,更深度参与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品、再实现商品化的全链条赋能。
10月28日下午,由陕西科控投资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招商银行西安分行支持,21世纪创投研究院担任智库支持的“科学家遇见投资人”闭门研讨会西安交通大学专场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举办。
本次活动圆桌沙龙下半场的讨论主要聚焦市场化创投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以及行业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增值能力。三元资本、泰中合投资、正熙资本、丰源投资等机构及产业代表,就硬科技投资的时代逻辑、成果转化痛点和增值服务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
现场嘉宾们一致认为,创业投资机构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产业协作和增值服务的重要推动者。通过与科研团队、企业及产业链深度对接,他们正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操作路径,为高校科技成果和创业项目找到合适的市场与资本支撑,也为科技创新产业化提供实实在在的落地经验。
投资人观察:顺应国运与CVC的崛起
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市场化投资机构不仅关注资金回报,他们同样关注如何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球技术趋势,捕捉最有潜力的赛道。本轮研讨会中,嘉宾们分享了如何通过宏观视角和细分产业洞察重构投资逻辑,既服务企业成长,也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三元资本总经理丁文虎指出,市场化投资机构的布局要顺应国运,沿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乘上时代的“电梯”。他强调,从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到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新能源与汽车电动化,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投资机会、到“鱼多的赛道”去捕鱼,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丁文虎进一步介绍了团队在实践中的“产融结合”打法——投资不仅意味着资金支持,更包括业务支撑、团队建设和IPO经验等全方位赋能。他分享了一个团队参与企业改制上市的案例:通过推动引入大基金、作为第一大客户提供业务支撑等方式,助力企业在资本市场寒冬中成功登陆科创板。
泰中合投资创始人吕晨从专业细分领域的视角指出,“投早、投小”是创投行业的共识,但也要学会“投大”——在大产业、大方向中进行布局。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产业整合趋势,他表示,CVC(企业风险投资)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迈入新阶段,这也要求股权投资机构具备类CVC式的细分领域研究能力和产业挖掘整合能力。
人、组织与时间: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变量
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常面临组织、团队和商业化能力是否能跟上的挑战。多位嘉宾就科研理想与市场现实之间的取舍,以及高校创业者与产业方的关键合作环节进行分享。
“投资就是投人。”吕晨表示,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投资机构最关注的并非单纯的技术指标,而是被投企业作为‘组织’的可持续性。他认为,高校成果转化的重要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兼任创业者,但也要注意——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直至实现资本化,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始终关注的核心,仍然是企业组织的持续运转与成长能力。
丰源投资管理合伙人兼COO杨慧婧认为,谈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卡点,除了常说的团队或技术问题,市场舆论的偏见与项目制的商业模式等问题也常让财务投资机构望而却步。
她建议硬科技企业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从项目公司到产品平台的蜕变:一方面战略上要借力超越,善用国家项目完成高风险技术验证、建立壁垒,但要目标明确地找到并切入能产生持续现金流的民用市场;另一方面业务上要提炼产品,将核心技术模块化为标准化产品或平台,用项目收入反哺产品开发,最终实现可复制、高毛利的商业模式;同时,要重视财务健康与治理规范——这些都是讲好产业故事、获得创新资本支持的必要条件。
产业方代表智合方谷(西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丁健鹏分享了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实践经验。他指出,高校老师对研究的技术应用前景比较乐观,建议科学家背景的创业团队关注造血能力、重视产业化前景评估,以及优化技术成果商业化路径。他还建议创始团队寻找合适人选担任“技术翻译官”,在科研与商业之间搭建桥梁以加速商业化落地。
陪伴式赋能:耐心资本、专业服务与投资人的价值
在成果转化的长链条中,创投资本不仅提供资金,更以耐心、专业和增值服务陪伴企业成长。投资人在关键节点的战略支持、资源整合与增值赋能,是科研成果落地的核心推动力;同时,法律、财务、咨询、知识产权等第三方专业服务,也成为硬科技项目实现商业化的重要保障。
正熙资本创始合伙人蒋苏文在圆桌讨论中提到:“一家企业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诸多战略选择和各种挑战,投资人要有耐心陪伴企业共同成长。”他指出,企业家和科学家对创始人的综合能力要求不同,企业家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投资人在帮助科学家构建经营管理团队、推动规模化量产、获取战略客户订单以及规划上市路径等关键环节中,能够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蒋苏文以对一家公司的投资案例为例,说明正熙资本对被投企业的支持往往从投资交割之前就已经开始,包括帮助该企业建立关键渠道、获取订单、财务/内控体系的梳理、战略方向选择等多个方面,投资人能够帮助企业尽快“扬长板、补短板”。他进一步表示:“企业家才是那位站在聚光灯下的舞者,而我们投资人更像是灯光师——我们发现他们、照亮他们,帮助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现。”
“我们期待大家对现代农业能有更系统化的认知。”当话题延展到农业这一关乎民生、需要长期验证的领域,西安农链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婷指出,技术验证的过程考验着投资机构的耐心,农业领域也亟待有标杆性资本表现的样板项目出现。她呼吁相关部门推动农业数据开放与融合,认为未来这将成为农业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潘士霖强调,律师团队对客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风险防控。他以团队擅长的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为例介绍,通过解决发明人入股、科研成果归属、股权稀释与激励等法律问题,能够为企业在融资和产业化过程中奠定稳健的治理基础。
从投资逻辑到成果转化痛点,再到资本赋能与产业协作,整场讨论凸显了市场化资本在科技创新落地中的核心作用。随着“科学家遇见投资人”系列活动持续推进,这股融合理性与热情的力量,正持续在西安及全国的创新生态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