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应链企业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加速“驶入”港股市场。2025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赛目科技、博泰车联、禾赛科技等企业已成功赴港上市。此前,知行科技、速腾聚创、如祺出行、黑芝麻智能、地平线、佑驾创新等企业均已登陆港交所。此外,还有十余家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更新了港股上市动态
11月6日,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供应商均胜电子登陆港交所。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形成“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架构,均胜电子则形成“A+H”双重上市架构。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采访获悉,2025年以来,已有多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还有一批产业链企业正在冲刺港股IPO。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张嘉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香港市场有望形成“自动驾驶产业集群效应”,吸引更多全球资本关注中国自动驾驶赛道,推动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在全球资本舞台上树立影响力,并助力更多企业加快资本化步伐。
智能驾驶“双雄”竞速IPO
自动驾驶出租车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劲的增长态势,一直是各类资本竞相追逐的焦点。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此次同日上市,将两家企业背后的技术布局和商业化路径推至聚光灯下。
“港股IPO,公司内部是非常快的一个决定。”小马智行创始人、CEO彭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小马智行目前主要团队和市场都在中国。公司在美股上市不久,就启动了港股IPO。
事实上,在资本路径方面,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极为相似。
2024年,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到了2025年,这两家企业又相继赴港IPO。2025年10月14日,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赴港IPO先后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10月中下旬,二者又先后通过港交所聆讯。
在业务方面,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均聚焦于自动驾驶赛道,并且在海内外都有业务布局。
小马智行主要布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卡车物流、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三大业务。小马智行在硅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卢森堡设立研发中心,并向欧洲、中东及亚洲等地拓展产品和业务布局。2025年二季度,小马智行总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2150万美元),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其中自动驾驶出租车乘客车费收入同比激增超300%。
文远知行则走多元化路线,构建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巴士、自动驾驶配送车等五大产品矩阵,拓宽业务收入来源。2025年二季度,文远知行实现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60.8%;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营收为459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836.7%,创公司成立以来单季度新纪录。
在张嘉祺看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此次同步上市不仅是企业融资需求的体现,也是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赛道商业化信心的一次检验。同时,同业竞争者加速商业化,“抢先”上市可抢占资本市场关注度,形成先发优势,支撑技术迭代与规模化扩张,巩固行业地位。
港股智能驾驶产业集群效应有望形成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并非个例,而是近年来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赴港融资的缩影。
11月6日,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宁波均胜电子登陆港交所。前一日,赛力斯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十余家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更新了港股上市动态。仅2025年10月,就有苏州天瞳威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道出行(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递交了港交所上市申请。
从供应链企业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加速“驶入”港股市场。2025年,赛目科技、博泰车联、禾赛科技等企业已成功赴港上市。此前,知行科技、速腾聚创、如祺出行、黑芝麻智能、地平线、佑驾创新等企业均已登陆港交所。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股市场正逐渐成为承接汽车智能化企业融资需求、加速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平台。
一方面,行业商业化发展仍需要资金支持。众为资本合伙人于晓璐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驾驶行业普遍存在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盈利慢等特点。对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而言,仍需要“放水养鱼”,通过持续投入资金,扩张车队与城市网络,实现数据闭环等目标。
另一方面,港股政策端提供了“及时雨”。于晓璐称,港股具备政策灵活性强、融资效率高、资金流动自由等优势。这些对于尚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具有较强吸引力。同时,港交所吸引了国际机构投资者和南向资金,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未来,如果海外投资者想投自动驾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香港市场。”张嘉祺表示。
Robotaxi进入商业化关键节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逐步开放,人们对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2025年以来,多家企业加快了在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的布局步伐。11月5日,小鹏汽车宣布,将于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车型,并于2026年开启试运营。高德成为小鹏Robotaxi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未来双方将共同面向全球提供Robotaxi服务。9月,千里科技制定目标,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完成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同月,地平线与哈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Robotaxi布局。
与此同时,多家产业链企业也在推进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规模化落地。截至目前,小马智行拥有超过72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及170多辆自动驾驶卡车,已累积超过5500万公里的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
截至目前,文远知行业务布局覆盖11个国家、30余座城市,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拥有超过1500辆自动驾驶车辆,其中超过700辆为自动驾驶出租车。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逐步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商业化阶段,企业也进入订单兑现乃至实现盈亏平衡的发展时期。此前,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一线城市中,当自动驾驶出租车投放量达到1000台时,运营才有可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实现盈亏平衡并非易事,迈向盈利的信号有望显现。于晓璐表示,在自动驾驶行业,实现盈利的关键拐点与研发投入的收敛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无论是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还是Momenta、地平线等企业,其技术模型已逐步进入收敛阶段。随着基础算法平台的不断完善,研发边际成本呈现递减趋势。这正是企业迈向盈利拐点的重要信号。
“单车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因素在于车辆的利用率和单价。短期内,企业受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规模化节奏、硬件成本及云端安全员数量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完全实现盈利。然而,随着未来市场发展、车队规模的不断扩张及综合成本的持续降低,自动驾驶出租车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张嘉祺称。
不过,对于自动驾驶企业而言,如何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显得尤为重要。
于晓璐认为,未来行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变为技术、运营、生态等多维度的多元化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自动驾驶企业应加速破局,找准自身定位。在技术层面,确保智驾方案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与不可替代性,以获得运营合作伙伴的认可;在商业模式上,积极探索多元化路径,无论是拓展海外市场、开发新业务场景,还是与其他生态平台合作,都需结合自身优势做出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