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再赴东方之约。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以“国家队”著称的中央企业再次成为采购签约舞台的焦点。央企采购呈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从“做买卖”到“建生态”的转变,从“短期交易”到“长期共赢”的深化。它们以更强的创新性、更广的“朋友圈”和更深的产业链供应链链接,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本届进博会上,中国保利、中国远洋海运、国机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等积极动员所属企业和境外合作伙伴参展,合计展览面积超两万平方米。近百家中央企业组织超2万人到会采购,组建58个专业团组对接会商。其中,由14家中央企业组成的“央企采购商长廊”首次亮相,成为促成参会企业现场合作的重要桥梁。
进博会开幕两天来,央企交易分团密集签约持续不断。作为连续八年赴约的“老朋友”,中国石油与全球41家合作伙伴签署43份采购协议,合同总金额达174.85亿美元;中国石化与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4家合作伙伴联手,签约采购金额超409亿美元;中粮集团带领旗下专业化公司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集中签约,采购优质农粮产品和特色食品,签约总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中国东航与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5家供货商集中签署19份采购协议,总金额达12.11亿美元;中国能建现场签约金额达18.2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比金额更值得关注的,是采购背后的理念转变和战略升级。
在中国东航的“购物车”中,聚焦航空主业的“高精尖”技术装备抢占了C位,涵盖飞机发动机、APU包修、航空餐食、航材、航油、汽车底盘六大类。以最新签署采购协议的LEAP-1A发动机为例,其广泛采用3D编织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使每台发动机减重500磅,发动机风扇叶片更轻更耐用。
今年,中国石化采购范围持续拓展,从以往以大宗能源商品为主,进一步延伸至装备、技术、材料等领域。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赵东介绍,这有利于公司的产业升级,也有利于保持全球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当然,进博会不仅是采购的平台,更是央企拓展全球“朋友圈”的绝佳机会。
今年,中央企业的采购充分体现了进博会“买全球、惠全球”的特色,不仅进口欧美发达国家的产品,也稳步加大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和最不发达国家(地区)的采购力度。
目前,中央企业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机构和项目超8000个,海外资产超过9万亿元,不断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为世界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形势复杂多变,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深刻调整,巩固和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各方利益所系和迫切期盼。”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中央企业交易团团长李镇在出席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企业开放合作,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时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一如既往指导推动中央企业与各国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