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季如火如荼,多地高校面向重点行业推出“专而精”“小而美”的专场招聘,政府部门则精准施策促进人岗匹配,企业更是加快引才育才步伐……多方合力之下,一幅产业与就业协同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久久为功,硕果盈枝。“十四五”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面向“十五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明确提出“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系列部署,为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基指明方向。
“《建议》更加突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地位,首次将‘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等列为主要目标,释放出就业工作需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动态中化解供需矛盾的重要信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优化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时期,要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在于紧扣产业发展脉搏,挖潜扩容新岗位。
“要看到,《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战略任务首位,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等具体要求。这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布局,也为广大劳动者拓宽了就业空间。”张成刚表示,伴随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技术型、创新型岗位将应运而生,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就业市场的新机遇。
在具体行动层面,《建议》明确提出,“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
回望“十四五”时期,中央与地方联动推进就业扩容,成效初显。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颁布了328个国家职业标准,累计发布72个新职业,覆盖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行业;首次印发岗位挖潜扩容实施方案,把岗位细化到行业,把责任分解到部门,上半年已经释放岗位1224万个;浙江则围绕先进制造、基建维护等开发岗位超过90万个。
岗位数量的稳步增长为就业稳定筑牢了“基本盘”,但要让新增岗位与劳动者能力精准适配,职业技能培训则是关键抓手。
对此,《建议》提出,“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择业和用人观念引导,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有技能、好就业,技能高、就业好。今年以来,从部署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到19个省份新增培育建设60多个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再到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成功举办,我国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技能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我们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以温州焊接岗位需求最大的链主企业温州泰昌铁塔制造有限公司为例,我们支持其建设市域内高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样板,引导其向中西部劳动力开放培训资源与岗位资源。”温州市人力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马云国说。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基地自建成以来已累计培训超1600人,技能认定1438人,培养的技能人才绝大部分输送到泰昌及上下游企业,实现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展望“十五五”,就业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结合“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在《建议》引领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形成发展经济、健全法治、振兴市场、多样化教育多措并举的就业促进机制,凝聚各方合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完善就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完善就业影响评估和监测预警”……《建议》勾勒出未来五年稳就业“施工图”。
“下一步,要紧紧依托高质量发展主题,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抓牢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绿色转型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就业扩容。”张成刚说,同时,政府部门应在产业政策、投资决策、项目建设等各环节充分考虑就业效应,优先发展就业容量大、质量高的产业和企业。
“十五五”期间,一项项部署将从纸面走向实践。可以预见,“产业有升级、就业有质量”的协同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民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