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畔,活力新拱墅。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紧扣“1+4”重点产业布局,以“教科人一体改革”为牵引,依托全区30个商务社区打造三大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应用场景,推动五大研究院结对区内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助力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内五大高能级平台提质升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拱墅区以上塘街道为主要载体,以高校为圆心、以创新为半径,打造“上谷未来·环高校创新生态圈”,成为拱墅区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聚焦人才引育,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磁场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拱墅区以高校院所、科创平台为载体,在商务社区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上塘街道已培育市级分类人才339人,人才集聚效应明显。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上塘街道打造皋亭科创商务社区,由经济干部担任商务社区党总支书记、浙大城市学院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副书记,下设“两新”联合党支部,提升组织凝聚力。组建“智汇上塘·环高校党建联建圈”,实施环高校人才科创中心“合伙人”计划,选聘科技副总、创新创业导师12名。开展“人才会客厅”主题沙龙,分领域组织技术交流会,完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机制。今年以来,已破解企业技术难题50余个,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贯通转化链条,激活成果变现的科创引擎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构建创新生态的关键环节。拱墅区通过深化校地融合、强化项目招引、优化服务保障等举措,加速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就地开花、就地结果”,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上塘街道高标准建设人才科创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补齐“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产业化”全链条,推动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提质增效。截至目前,两大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23家、引进博士21人、申请发明专利26项。
依托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上塘街道建立高校成果、高校人才、校友项目“三张清单”对接机制,形成“校内研发+环高校转化+拱墅成长”闭环。今年以来,已落地高校经济项目10个,涵盖生命健康、高端智能装备等领域,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动能。
赋能产业升级,构筑集群发展的现代体系
拱墅区聚焦重点产业服务,提出商务社区组团发展路径,围绕科创领域组团谋划行动计划,助力传统工业区向环高校创新生态圈转型。皋亭科创商务社区结合“上谷未来·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构建“科创引领、业态融合、要素集聚”的发展格局。
产业项目招引方面,上塘街道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引进顺丰、京东、贝壳等企业项目。近两年来,累计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3个、亿元以上项目27个,实际利用外资超1.2亿美元。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浙江省智能船舶创新中心项目将聚焦智能装备和无人船舶领域,填补相关技术空白。
创新要素保障方面,商务社区组建“科小塘”助企服务队,推出“科创企业”“科创人才”两类服务清单共54项增值服务,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200余家,提供增值服务200余次,认定技术交易额超1.3亿元。同时,探索建立环高校科创基金,推动浙江省二轻智能船舶制造投资产业基金落地,加强与区属国企产业基金合作,联合辖区金融机构开展专利质押、科技贷款等服务,加快政策资金兑现,累计兑付金额超1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拱墅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上塘街道以皋亭科创商务社区为抓手,构建以高水平研发机构、专业化科技孵化平台、开放式创新策源载体、高效能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柱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引育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产业发展增量,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数据来源: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