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至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下称“火炬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火炬论坛在雄安新区举办。作为首届火炬论坛,本次论坛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题,共话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建设国家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主任吕先志表示,火炬中心正在建设国家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张网,强化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对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
火炬中心还推出企业创新积分制2025、硬科技属性评价模型等创新工具,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吕先志介绍,“火炬中心推出的企业创新积分制已在全国推行,即将发布作为升级版的企业创新积分制2025,围绕单个企业的科技创新属性进行评价的需求。此外,还将推出企业硬科技属性评价模型,服务投融资等应用场景。”
今年,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电子学会首次举办全国独角兽企业大赛,该大赛聚焦16个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已有超1500家企业报名,总决赛将于12月在宁波举办。
工业和信息化出版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火炬中心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创新,形成了以高新区为载体、项目为抓手、企业为主体、央地政策联动的发展模式,未来将采取三大举措。
一是加快建设高新区企业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国际创新网络,开放资源,创建各类联合体,加大共性技术和平台的布局。
二是加大中试验证工程化的平台建设,缩短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再到产品化的周期。同时重视标准建设,参与国际标准、国际互认的机制建设。
三是加强建设产业国际合作网络,使企业在网络上形成国际合作联盟,开展包括研发、制造、测试应用场景以及市场的合作。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张峰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火炬中心从科技供给、企业培育、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发展。
一是高水平创新供给加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面加强重点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产业科技创新攻坚领域进入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4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三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加快。布局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瓶颈,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架起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元。
四是产业培育载体建设加力。累计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178家国家高新区和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国家高新区持续做大做强,集聚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的独角兽企业和80%的全国共建实验室,贡献全国GDP的14.3%,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力。
下一步,一是要壮大关键载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明确发展路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更多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发挥“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作用,发挥企业创新积分制作用,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二是搭建高水平载体,推动国家高新区向高、向新发展。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新路、开新局。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建设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机制工作,优化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优化发展生态,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等。建设全国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以标准为引领,发挥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做大、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论坛现场,火炬中心还介绍了《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报告2025》《国家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25)》等系列研究成果。
在2025火炬论坛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携手国家高新区,共同发起创新发展“十个一”倡议。其中提到“集成一套政策,助力红利释放”:一体推进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园区发展,滚动推出资金、人才、金融、税收等增量政策包,在强化技术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上下更大功夫,构建“全周期覆盖、全链条发力、全要素协同”政策生态,让政策资源精准投向高效区域、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