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龙头企业晶科能源(688223.SH)三季报发布。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1.54亿元,同比下降34.11%;实现扣非净利润-13.67亿元,同比下降628.15%。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479.86亿元,同比下降33.14%;扣非净利润为-45.43亿元,同比下降1053.61%。与此同时,隆基绿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东方日升(300118.SZ)等其他头部企业,已成功减亏。

晶科能源扣非净利润情况。图源同花顺
有意思的是,10月31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晶科能源强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光伏产品总出货量67.15GW,其中组件出货量为61.85GW,据索比光伏网统计,继续蝉联全球组件出货量第一。
南都记者注意到,作为行业第一的晶科能源,亏损之所以仍在扩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费用成本降低有限。
前三季度,晶科能源销售费用为14.46亿元,同比微降1.7%,管理费用16.32亿元,同比降低30.25%;财务费用6.26亿元,同比降低4.13%;研发费用6.49亿元,同比甚至微增了1.09%。
映射到经营层面。光伏行业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产能过剩导致的内卷,如此局面下,需要强大的销售网络参与竞争;业绩大跌之下,暂不需要额外融资补血,财务费用能够保持稳定已属不易;光伏产品技术迭代较快,且需要验证多种技术路线,因此研发投入需要持续加码。
因此,在营收缩水超30%,多个费用支出无法缩减的情况下,亏损自然会扩大。
其次,机制电价刚刚上线,需求端有所观望。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8月国内新增装机7.36GW,同比下降55%,环比下降33%。这主要是因为各省市机制电价征求意见稿陆续出台,终端用户持观望态度,招投标及装机进度放缓符合预期。9月招标规模已有大幅改善。
晶科能源在业绩说明会上同样表示,136号文及相关地方政策、机制电价和竞价结果的逐步明晰需要时间,同时大型国企项目在保障资产收益率与电价政策之间需平衡,相关规则和商业模式仍在消化和调整中,终端需求的释放仍需时间。
再者,行业“反内卷”初见成效,利好传导需要时间。

图源国金证券研报
从上图可以看到,2025年下半年以来,产业链上游多晶硅、硅片价格已有显著上涨。据硅业分会,截至9月17日N型致密料成交均价4.97万元/吨,较底部涨幅56%,测算当前多晶硅现货成交均价已可覆盖头部企业全成本。产业链涨价正在逐步向中游传导,截至9月17日,183/210R/210规格硅片成交均价1.35、1.70、1.40元/片,较底部涨幅40%~53%;TOPCon电池片成交均价0.285-0.31元/W,较底部涨幅19%~35%。
至于组件招标价格,上涨趋势初现,8月18日华润电力3GW光伏组件集采开标,三个标段均价0.718~0.729元/W;8月22日华电20GW光伏组件集采开标,两个标段均价0.71~0.746元/W。
实际上,2025年第三季度,晶科能源毛利率环比已经提升4.77个百分点。在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表示,有信心实现全年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并且,行业从原材料端已呈现积极信号。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海外组件价格也有所上升。在此背景下,公司正择机推出3.0系列产品,旨在借助价格上涨趋势,提供更优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提升行业竞争力并支持未来需求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