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近日通过官方渠道释放“好事将近,敬请期待”的信号,并宣布“小威随行APP已重新上线”,此举迅速引发市场对其复产计划的新一轮关注。
这距离其9月6日发布重组说明仅过去两个月,彼时威马计划在2025年年内重启生产并发布新车。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动向或意味着其重整进程取得了新进展,但具体情况仍有待披露。
这家已停产两年的新势力车企,正试图从沉寂中重返行业舞台,但摆在面前的挑战远不止“重启生产”这一步。汽车分析师凌然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威马汽车面临的挑战来源于品牌力、产品力、研发能力、供应链及渠道能力等多个方面,“停产两年间,市场格局已发生巨变,威马想要重获消费者认可,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造出车’更为复杂。”
寂静2年后将“复活”
威马汽车近日接连释放重启信号。11月3日,威马汽车在微博发文称“好事将近,敬请期待”,并配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两日后的11月5日,威马汽车在官方公众号宣布,小威随行APP即日起重新上线iOS和Android平台,蓝牙车控、远程车控、蓝牙钥匙、车辆信息同步等主要功能已恢复。小威随行APP试运行阶段支持车型包括威马EX5(可旋转小屏版)及威马EX6。
此外,还有消息称,威马汽车或在11月底召开新车发布会,并释放关于渠道、车机网络等方面的消息。同时,企业售后团队已上岗,但相关服务网络仍在建设。
不过目前威马汽车的官网仍无新内容更新,400售后服务电话也无法打通。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尝试联系威马汽车方面,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应。
威马汽车的历程一波三折。作为早期入局的造车新势力,成立于2015年的威马汽车曾一度占据市场先发优势——2018年便发布首款产品EX5,凭借“15万元级智能纯电SUV”的定位和高性价比,2020年销量曾突破2.2万台,成为当时新势力中的“潜力选手”。但后续因研发实力不足、产品迭代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EX5之后的EX6、W6等车型未能延续热度,其市场份额逐渐被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以及理想、蔚来等新势力挤压。
2023年10月,威马汽车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不仅放弃筹备已久的港交所上市计划,还因拖欠供应商货款、员工工资等问题被起诉,随后企业正式申请破产重整,企业的生产、销售几乎全面停滞,就此从公众视野“销声匿迹”。
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根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深圳翔飞”)被批准为威马唯一重整投资人,与威马汽车原股东达成协议接手核心资产及重整工作。9月6日,威马汽车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首次明确重整后的生产规划:2025年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2万台,车型以优化后的EX5和E5两款为主;长期目标则设定为2029年-2030年,挑战100万台年产能,实现1200亿元营收。
深圳翔飞背后是宝能系资本。宝能在汽车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2017年3月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先后收购观致汽车、长安PSA(深圳工厂)等车企资产。然而,其汽车业务发展长期不顺,且宝能系自身存在不小的债务负担——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过50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逾120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翔飞已承诺为威马初期投入10亿元重启生产,且重整计划明确后续将投入超100亿元用于债务清偿及运营。
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威马汽车展现了积极的回归姿态,但业内人士认为,从市场现状来看,其“复活之路”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
首先是品牌信任度的流失,2023年威马停产后,大量车主反映车辆售后维修无门、智能系统停止更新,部分车主因电池故障无法正常用车,除希望恢复车机使用外,兑现终身质保承诺、供应维修配件、兑换赠送的充电桩等也是车主诉求。一位已经退网的前威马汽车经销商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威马的品牌口碑已经严重受损,想让消费者买单面临不小的挑战”。
其次是供应链和渠道的重建难题。停产两年间,威马原有的供应商体系受到影响,此前在全国的线下门店十不存一,重建线下渠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有初期10亿元资金支持,但具体渠道建设规划尚未公布。汽车分析师凌然表示,“现下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竞争激烈,优质资源都向头部企业集中,威马作为'重整企业,在供应链议价、交付周期上竞争力仍显不足”。
研发能力的短板更是威马的“老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威马过往产品发现,其核心技术如自动驾驶系统、电池管理技术,多依赖外部合作研发,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而当前市场主流车型已进入“智能座舱4.0”“高阶智驾标配”阶段。凌然提到,威马若不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即便重启生产,推出的车型也可能面临“上市即落后”的困境。
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红海阶段”,马太效应加剧。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头部10家车企合计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留给中小车企的空间越来越小,威马能否突破重围存疑。
对于威马汽车“好事将近”的表述,业内人士认为,或与新资金注入、供应商合作签约有关,但无论何种进展,威马要想真正“复活”,还需用实际的产品、稳定的交付和可靠的售后,重新赢回市场与用户的信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白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