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莹亮、赖镇桃实习生霍颖雅
最近,全球铜价持续“高烧”。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期货价格突破1万美元/吨的大关,创下近13个月新高。年初至今,LME伦铜期货价格已经涨近20%。
而这一切,都源自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
印尼的Grasberg,作为全球第二大铜矿,今年9月发生大规模湿性矿料涌出事故并堵塞了通道,导致矿区被迫停产。运营方自由港公司宣布 “不可抗力”,预计未来两年减产超过40万吨,要到2027年才能全面恢复。
这并非孤例。智利、刚果(金)的铜矿也先后因为地震等原因导致产量缩减,使全球铜矿供应链雪上加霜。
为什么一个矿难就能点燃全球铜市?因为铜的供应本来就很紧张。
近十几年来,全球铜矿品位持续下行,本就推高了开采难度和成本,叠加今年以来铜矿事故频发,大行纷纷上调铜价预期,高盛也下调了全球铜产量预期,全球铜市预期将从“过剩”转为“短缺”,进入供应紧张状态。预计今年全球铜矿产量仅同比增长0.2%,远低于此前预计的0.8%。而需求却正被AI、新能源车、电网建设不断推高,每辆电动车需要的铜是燃油车的三倍,数据中心、充电桩、太阳能板都离不开铜,这让铜成为“新能源时代的新石油”。
对印尼来说,这场事故也暴露了深层问题:虽然矿多,但炼不动。印尼政府要求铜精矿出口前必须配套冶炼厂,但现实却是冶炼进度频频延迟、事故不断。上半年是“矿有了,冶炼没跟上”,下半年又变成“冶炼启动了,矿停了”。印尼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又易陷入技术瓶颈,从开采到冶炼加工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这让印尼的铜产业陷入“有矿难炼”的尴尬。
接下来,铜价会不会继续“高烧不退”?
铜产量的锐减或为价格提供支撑,而铜正迎来需求旺盛的“时代红利”。分析师认为,在供应中断、需求高涨、美联储可能降息的叠加影响下,铜价还将维持高位震荡。
“铜博士” 的广泛应用已然成为经济的温度计,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铜消费市场,在电网投资和低碳转型下,对铜的需求仍然强劲。上半年中国需求的暴增支撑起高均价,但全球其他市场却因经济不确定、贸易紧张、地缘风险而放缓。
接下来,铜价的“高烧”能否退去,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