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关于货币政策,《建议》提出“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延续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基调。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过往经验可以为“十五五”期间的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市场运行提供参考。
央行行长潘功胜、副行长陶玲曾发文阐述“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的内涵和举措。其中,“科学稳健”要求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在经济增长、金融稳定面临压力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政策仍需保持定力,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健康性和其他经济体政策外溢性。具体举措上,主要从数量、价格等维度推进“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
数量方面,优化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经历了从再贷款到外汇占款、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公开市场国债买卖等阶段。央行在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央行流动性工具箱储备充足,期限分布更趋合理,长期有降准、国债买卖,中期有MLF、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各类结构性工具,短期有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临时隔夜正回购和逆回购”。实践中,央行可以通过逆回购等短期限工具调节暂时性的流动性需求波动,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等方式投放长期限资金,匹配基础货币的长期增长趋势以及金融机构对长期负债的需求。
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形成货币供应量。央行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历史上,M2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经济走势有较好的领先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以及与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减弱,央行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引导市场更多关注利率水平。
不同流动性工具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期限上,还体现在政策意图上。例如,央行多次提到降准的空间问题,业内也有“5%”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限的猜测。与其他流动性工具相比,央行对降准更加谨慎,使用频率较低。当央行降准时,比使用常规流动性工具体现出更强的政策信号意义。
价格方面,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2024年7月起,央行将每月MLF操作时间延后到LPR公布之后,淡化MLF政策利率属性,进一步明确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
央行在2024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描述了目前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7天期回购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存单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LPR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支持经济发展。央行表示,下一步,将收窄短期利率走廊的宽度,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信号意义。
“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强调平衡和适度,货币政策调控更加精细化,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位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工具的选择可以为政策取向和债市走势提供一些启示。
是否降准对判断债市方向有信号意义。由于央行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投资者对于数量型工具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但降准作为力度较大的数量型工具,政策放松的信号相对较强,对债市走势仍有指示意义。历史数据显示,每一轮降准周期都对应着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周期,而每轮降准周期的最后一次降准往往接近国债收益率向上的拐点。
降准作为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近几年呈现周期性特征。其中,2021年12月以来的9次降准间隔在3.7~8.1个月,平均5.8个月。央行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对降准可以起到替代作用,但如果央行在可购买国债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情况下仍进行降准,则可能反映出更强的稳经济、稳市场的意图,有助于促使市场利率维持在低位。而如果央行持续较长时间暂停降准,则可能反映出央行对经济前景预期不弱,对货币政策放松较为克制。
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利率)成为国债收益率的定价锚。由于当前货币政策强调价格型工具的基准作用,并明确通过政策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形成了“经济增速—政策利率—市场利率”的传导链条,7天期逆回购利率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解释力超过了名义GDP增速,成为国债收益率的定价锚。
2018年以来,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对应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呈现较强正相关性。7天期逆回购利率每下降10个基点,对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平均下降12个基点。其中,2022年以来,7天逆回购利率每下降10个基点,对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下降17个基点。参考近几年两者对应关系,目前1.4%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对应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在1.8%左右。如果降息预期加强,国债收益率可能向下偏离;反之,可能向上偏离。
GDP增速低于或等于经济增长目标可以作为降息时点的观察窗口。2018年以来的10次降息都发生在GDP增速低于或等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有迹象表明增速可能低于经济增长目标时。但降息频率低于降准频率,2018年以来,有19个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速低于或等于经济增长目标,其中6个季度进行了降息,而同期有11个季度进行了降准。相比降准,央行对降息更加谨慎。(作者单位:浙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