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消费电子的创新高地,深圳始终将消费电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核心支撑,目前深圳已汇聚了消费电子相关企业超1万家,培育了华为、优必选、荣耀、大疆、影石、雷鸟创新等一批全球知名消费电子品牌。
11月6日—8日,在全球首届消费电子创新大会上,鸿蒙6全系产品、Mate TV 110寸大屏电视、新一代智能座舱、裸眼全息空间VR设备等产品集中亮相,深圳以新电子、新体验、新消费向世界传递产业名片。
这场行业盛会汇聚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科技企业参展,不仅是一次全球科技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成为深圳企业面向世界,连接创新技术与未来生活的重要桥梁。展会首日吸引了1.8万余人前来参会参展,2000多个科技新品引起观展热潮。
创新突破多点开花
今年7月,华为终端官宣搭载鸿蒙操作系统5的设备数量已突破1000万,意味着新的鸿蒙生态正逐步进入规模化阶段。
活动现场,鸿蒙6全系产品体验全球首发,涵盖5大类终端设备,包括鸿蒙电视、鸿蒙电脑、平板、手机和穿戴设备。比如现场展示的全球首款AI全栈通话手表,首批搭载穿戴级OpenHarmony系统,业内首批支持低延时视频解码,支持智能降噪、高清屏等用户需求。
当前,开源鸿蒙生态正逐步落地,推动智能操作系统迈入新阶段。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现场展示了基于“M-Robots OS”的多形态机器人协同作业能力,包括开鸿“驭”系列四足机器狗、开鸿“驭”系列移动机器人,以及数字华夏的“夏起”机器人,可以与平板、大屏等终端快速组成超级终端。
据介绍,开鸿“驭”系列四足机器狗、开鸿“驭”系列移动机器人已具备AI手势识别能力,能够通过摄像头实时识别并响应观众手势,“夏起”机器人支持AI语音对话,进一步丰富了人机交互的维度与沉浸感,呈现了“M-Robots OS”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系统化能力。
深开鸿CEO王成录表示,开源鸿蒙作为万物互联的底层数字底座,可以解决设备碎片化、连接复杂、协同困难等产业核心挑战;而AI智能体则依托高质量数据,推动设备从“被动控制”走向“主动服务”,为用户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体验。二者的深度融合,将为硬件产品的形态与功能重塑带来历史性机遇。

如今,面对AI浪潮的汹涌来袭,深圳厂商纷纷加速布局。以荣耀为例,从Magic 8发布,到首次荣耀AI终端生态大会,推出AI相关战略与产品,荣耀正试图通过AI战略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其最新发布的Magic8系列智能手机产品,内置YOYO智能体,长按Magic8机身侧面的专属AI键,就能唤醒“YOYO看见”功能,可完成读懂文字、看懂图像、规划行程等功能。目前YOYO智能体从Magic V5支持200个的场景自动执行到Magic8的3000多个场景,实现了15倍增长。
荣耀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AI推动终端的形态、交互和服务发生变革。在这种新体验下,AI将主动感知人的行为与意图,驱动服务在多设备间无缝流转。要实现新体验就需要一场由AI驱动的硬件与服务的生态的重构,目前荣耀不仅推动手机变得智能,针对特定场景的新型硬件更是层出不穷,同时也在催生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与荣耀一样源自华为生态的还有深圳引望智能这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引望智能主要业务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三大板块,公司技术覆盖从L2级辅助驾驶到L4级高度自动化驾驶的系统解决方案。
深圳引望智能副总裁江利旗表示,华为乾崑智驾已上市了33款车型,突破了110万辆车,运用在一汽、长安、东风等十多个品牌车型上,已中国市场覆盖超过1亿用户,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此外,活动现场还有深圳硕软技术公司展示云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开放生态,为消费电子行业的数智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华强北展区则以“AI+硬件”全链条生态与“AI+场景”创新应用双核驱动,展示多项自研技术成果。
不难看出,深圳企业在底层技术的突破,已经打通从“底层根技术”到“创新产品”的链条,这些突破正重塑消费电子产业的竞争格局,来自深圳的技术创新,正试图争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话语权。
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增加值超2000亿
深圳企业展示的创新成果,正代表了当下底层技术与终端应用的深度耦合趋势,这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正逐渐成为前沿技术策源地、国际标准诞生地和未来产品定义的沃土。
而这背后,是深圳鼓励创新、拥抱创新的城市基因的驱动,加速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向智能化变革。
从产业规模看,2024年深圳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产量超过五分之一。2024年,深圳机电产品出口2万亿元,增长12.1%,占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13%以上。其中,深圳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传统电子产品合计出口3774.3亿元,同比增长6.8%。
此外,深圳在无人机等新产品上也实现创新突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
目前,深圳已形成“芯片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终端组装—全球销售”的完整链条,这种规模也驱动着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
譬如在华强北商圈1.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形成1公里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生态圈,这里汇聚了35家专业市场、11万商事主体、14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涵盖创意设计、创新研发、小样试验、股权金融、跨境电商等九大核心环节,形成从创意到产品,再到全球市场的生态圈。
这样的生态圈也推动华强北构建“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一周出海”的速度,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能效的协作场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第一街”。
从创新实力看,深圳每年诞生超5万件消费电子相关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六成,创新实力进一步凸显。
在近期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中,中国43款产品入选,其中深圳占31项,占比超七成,涵盖3D打印设备、AI眼镜、智能相机等前沿品类。具体来看华为15万件有效专利支撑芯片制程突破,大疆则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全球70%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消费电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今年3月,深圳率先出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手机、大模型一体机、全屋智能等9大重点品类;5月设立50亿元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影像设备、全屋智能产品、工业级人工智能终端、其他新型人工智能终端以及有关软硬件技术等领域。
如今,创新生态完善、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资本发达、深度链接全球市场等要素集聚,共同推动深圳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力智能终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