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7 16:26:10 股吧网页版
南财快评|马斯克获“万亿薪酬”,是市场在为创新下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高廷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

  当地时间11月6日,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抛出的万亿美元薪酬方案,不仅刷新了全球企业薪酬纪录,更是一场关于创新型企业治理模式的激进实验。这份为期十年的对赌协议,要求特斯拉市值从1.1万亿美元攀升至8.5万亿美元、年利润达到4000亿美元,同时在汽车、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Robotaxi(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四大核心业务上实现突破性进展。薪酬方案的顺利通过,不是简单的薪酬激励——在这份堪称“不可能完成”的发展蓝图背后,藏着数字经济时代全新的价值创造与估值逻辑。

  先来看4000亿美元的年利润目标,这几乎不可能通过传统汽车销售实现。按照线性逻辑,即使特斯拉达到2000万辆的累计交付,以当前约5%的净利率计算,也远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利润。

  要完成这一目标,特斯拉必须完成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型——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一次性收入转变为获取持续性收入。这意味着特斯拉必须成为“车轮上的苹果”:汽车硬件只是入口,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构建的出行服务生态。薪酬方案锚定的“四大目标”看似独立,实则构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每一辆特斯拉汽车都是潜在的数据采集终端和自动驾驶节点;FSD的技术积累可以复用到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算法又能反哺自动驾驶。这种技术和数据的交叉复用,创造了传统汽车企业无法企及的协同价值。除此之外,一旦用户习惯了特斯拉的操作系统、充电网络、服务体系,转换成本将非常高。特斯拉正在构建类似苹果iOS的封闭生态,通过软件、数据、服务形成强大的锁定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斯拉真正的护城河不是工厂或专利,而是全球最大的真实道路数据网络。目前特斯拉累计收集超过100亿英里的自动驾驶数据,每天新增1000万英里——这个数据量几乎是所有竞争对手总和的数倍。在深度学习的框架下,数据量的对数级差异将转化为算法性能的指数级差距。这可能会成为特斯拉进一步实现指数跃迁的起点。

  然而,对赌协议下,特斯拉要同时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和利润增长,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传统产业逻辑下,这三者存在内在矛盾:规模需要标准化,创新需要差异化,而利润的提升则需要成本控制。解决这一悖论的唯一路径是产业范式的革命性转变。特斯拉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既能实现大规模定制,又能持续技术迭代,还能通过平台效应摊薄成本。这需要在制造技术、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上实现三重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或许是破解马斯克“不可能三角”的重要因素。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最完整的供应链基地。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已经成为其全球最高效的生产基地,这种“在中国、为全球”的模式将进一步成为其实现规模目标的关键。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创新网络的深度融合。特斯拉要实现万亿目标,必须深度融入中国产业生态,同时应对中国企业的正面竞争。

  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超级企业家精神”的定价实验。在创新驱动的时代,企业家精神是最稀缺的资源。与传统职业经理人不同,创始人型企业家拥有独特的愿景驱动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普通管理者优化存量,优秀企业家创造增量,超级企业家则重新定义产业边界:马斯克让电动车从环保工具变成性能标杆,让火箭从一次性耗材变成可回收资产,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终端。

  特斯拉的万亿市值中,至少有50%是“马斯克溢价”——市场不是在为当前业绩买单,而是在为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下注。站在全人类的视角来看,超级企业家精神的最大价值不仅仅是创造财富,而是拓展人类想象力的边界。当有人敢于提出殖民火星、脑机融合、永生不死这样的疯狂目标时,即使99%会失败,那1%的可能性也让人类文明保持着向上的张力。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革命的关键节点,万亿薪酬方案的通过说明社会愿意为那些敢于挑战物理定律、经济规律甚至人类认知边界的疯狂企业家支付“天价”,因为他们的成功将惠及整个文明。万亿薪酬,正是这个时代崇拜创新、追捧英雄、相信奇迹的完美注脚。

  特斯拉的超级薪酬激励方案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推动“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发展时,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平衡创新与风险?如何在保持创始人企业家精神的同时完善公司治理?考虑到制度环境和文化差异,中国企业可能需要探索更加平衡的模式——既给予创新者充分激励,又通过多元化股权结构防范风险。

  无论成功与否,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都是商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激励,更是对整个产业范式转型的探索。这场“对赌”探讨了创新型企业如何通过激励设计推动产业革命、资本市场如何为长期价值创造定价,以及企业家精神如何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发挥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影响未来全球创新产业的演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