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中国动力电池领域接连传出两份科研捷报——清华大学张强团队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黄学杰,在固态电池领域有了新突破。这两份科研成果犹如投入产业湖面的巨石,激荡起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新涟漪。实验室的突破如何跨越产业化鸿沟?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指向长江首城——四川宜宾。
11月12-13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即将连续第四年在宜宾举办,这场全球新能源产业关注的盛会还将发布固态电池新技术成果——国内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将投用。这一投用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宜宾深厚技术内功和优良营商环境的必然。
“十四五”期间,宜宾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产业由“一白一黑”向“一蓝一绿”拓展,成功将动力电池打造成为继白酒之后第二个千亿级产业,宜宾也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之一。
在“十五五”新篇章即将开启之际,宜宾把握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机遇,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电池产业进一步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固态电池重磅消息背后
创新力量正在宜宾加速汇聚
9月和10月,中国动力电池领域传出两个重磅消息。一个是清华大学张强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关于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进展,合作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这种材料可以使固态电池实现高达604Wh/kg的重量能量密度和1027Wh/L的体积能量密度,几乎是目前最先进商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两倍。
另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为其走向实用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0月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这两个重磅消息都与宜宾有关——两位大咖一个要来宜宾谈学术,一个在宜宾有项目。
11月12日这一天,黄学杰要前往宜宾参加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他这一次重点谈固态电池。与他一起讨论固态电池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等诸多大咖。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更是已有固态电池项目在宜宾落子。
宜宾发布“江源行动”第二批榜单
宜宾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是张强教授团队通过宜宾市首批“江源行动”引进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该创新中心正是上述研究的核心参与单位,主要研究与固态电池兼容性高的复合锂负极材料。今年7月,张强表示,依托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成立了20多人的研究团队,产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未来,创新中心还会加强同其他固态电池研发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将这一材料应用于全固态电池,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事实上,2024年,宜宾就提前筹谋,与张强团队、中国科学院崔光磊研究员团队及北京深势科技合作,投资超4.5亿元开展固态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新材料研发。但在彼时,固态电池尚处于想象力阶段,有关产业化的讨论也不多。而今年,固态电池技术作为动力电池下一代技术路线,已成为各个城市、资本市场竞相角逐之战场,宜宾也凭借清洁能源等独特优势,加速吸引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落地。
同样作为“江源行动”计划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崔光磊团队落地的宜宾聚合物储能材料研究院便是典型案例。该团队专注于固态电解质聚合物材料、高性能电极黏结剂等领域,致力于实现固态电池材料的本地化、批量化生产,对补全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具有战略意义。
“固态电池生产的电力需求是传统电池的2至3倍,宜宾的清洁能源不仅能降成本,还能为产品出口欧盟拿到‘绿色通行证’,规避碳关税。”崔光磊表示。
“国内首条”选在宜宾
院士“天团”助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底座
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选择硫化物路线,这可以说是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重要方向标。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惊喜在于,它将发布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等一批最新技术成果。有意思的是,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提前预热的一个重磅消息——国内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即将在宜宾投用。
为什么全国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制线会在宜宾?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回答:“宜宾已有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这要提及宜宾本地孵化的一个电池材料公司——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科动力”)。
赛科动力重点攻坚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多项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硫化物电解质以及瞄准低空经济的高安全电池均已批量出货,公司参建的四川省首个固态电池产业园已落地宜宾长江工业园区,一期今年11月正式投产。
目前赛科动力已建成GWh高安全电池产线、20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线和30M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赛科动力有关人士表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是材料、工艺、设备的革命性变革,产业化面临材料成本高、工艺设备不成熟等多重挑战。
院士科研机构是产业新突破的重中之重,长期处在固态电池技术前沿研究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就是其一。
新一代技术实力的“弯道超车”,科研机构是香饽饽,全国那么多城市不选,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为什么要到宜宾去?对此,欧阳明高院士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来宜宾的过程,前前后后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通过几次来访宜宾,看到的是将来我们在宜宾对西南地区的辐射,这是一个中国待开发的广阔的经济领域。”
宜宾创新驱动的转型,转得很快。
转型,不是简单地把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这边转,更是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队伍、创新的氛围,创新驱动的动力,“这里很适合我们来做创新,做成果转化。”
2020年9月,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落户宜宾。5年的时间,团队在宜宾围绕固态电池,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重点开展固态电池、重卡换电系统、硅碳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完整的固态电池产业链生态蓝图。赛科动力公司团队除首席科学家欧阳明高之外,其余人来自清华大学、哈工大等名校。公司创始人清华大学博士后朱高龙、清华大学博士芮新宇是公司固态电池专家。
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所在的宜宾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还有尉海军教授团队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项目、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项目,构成了固态电池材料环节的上下游产业链。
2025年宜宾动力电池大会召开在即,宜宾也在释放更多诚意,邀请更多电池大咖共谋电池未来。
翠屏区邀请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团队参加,希望借助团队的科研力量,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新趋势,期望在固态电池聚合物氧化物复合电芯研发应用等方面深入合作。
动力电池产量已占全球10%
高效打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
当然,固态电池新技术只是宜宾打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一环。
自2019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落子宜宾以来,围绕这家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规划总产能近300GWh的重要基地,并以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为契机,宜宾创新实施“产业链+基金+会展”等招商引资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动力电池及上下游配套项目120余个、协议投资超2000亿元。
更深入观察可以发现,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宜宾的目标从来不是简单承接产能转移,而是要打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历经从基础原材料到电池电芯、新能源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如今宜宾已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我可以在这里自豪地告诉大家,现在90%以上的电池零件都能在宜宾本地高效配套。”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在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产能供应上来看,去年宜宾动力电池产量占到全国16%以上、全球10%,也就是说,全世界每生产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是宜宾造。“特别是在行业持续深度调整的情况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动力电池产量增长46%,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杜海洋说。
据悉,宜宾已在全国、全省率先启动动力电池产业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系统推出260项涉企增值服务,覆盖12个重点产业链和10大领域,极大降低了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在金融支持上,组建超600亿元的基金合作矩阵,深化“基金+产业链”招商,确保了产业投资的稳定性和成果的本地转化。
更具前瞻性的是宜宾在应用场景上的大胆突破。一方面,其加快新能源车应用,汽车电动化率已位居全省第二;另一方面,推动重卡换电模式示范成为全国标杆,并制定全国首个重卡换电系列标准。这意味着宜宾已在探索通过市场应用反哺制造端,形成良性的产业闭环。
随着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聚光灯连续第四年投向宜宾,这座长江之畔的“中国动力电池之都”正将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政府效能有机聚成合力,不断释放出愈发强大的产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