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市值近两百亿的医疗信息化龙头,在实控人一审被判刑的背后,是业绩巨亏、战略转型受阻与公司治理风险交织的复杂图景。
2025年11月5日,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卫宁中天软件有限公司和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周炜收到一审判决:被告单位深圳卫宁中天犯单位行贿罪,判处罚金80万元;被告人周炜犯单位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
这已是周炜第二次与“行贿”二字挂钩。早在2011年公司IPO前夕,周炜就曾向时任发审委委员孙小波行贿1万欧元。
实控人两度行贿
周炜被判刑一年半
卫宁健康成立于1994年,业务覆盖智慧医院、智慧区域卫生、互联网+医疗健康等。2011年8月,卫宁健康登陆创业板。
周炜出生于1967年,1993年至2004年,其先后担任上海泰格新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上海金仕达卫宁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2004年加入卫宁健康(曾用名: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历任董事长、总裁等职,现任公司董事长。
周炜的行贿史可追溯至卫宁健康IPO时期。2019年底公开的司法文书显示,2011年7月,在卫宁健康上会前一天,周炜在北京市金融街附近的一家茶馆,送给时任发审委委员孙小波1万欧元,请托其在评审时给予关照。
令人玩味的是,卫宁健康的IPO之路起初并不顺畅。2010年4月,公司创业板IPO申请首次被否。一年后,凭借周炜的“打点”,公司第二次上会才获得通过。
本次案件始于2023年7月,当时周炜被茂名市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虽然他在一个多月后被解除留置措施,但案件调查一直持续,直至今年11月5日的一审判决。
深圳卫宁中天是卫宁健康的区域型全资子公司,仅在广东部分地区开展业务。2022年-2024年,深圳卫宁中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67.53万元、1564.34万元、1365.20万元,占卫宁健康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77%、0.49%、0.49%;深圳卫宁中天的净利润分别为999.39万元、1126.92万元、700.14万元,占卫宁健康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9.20%、3.15%、7.97%。
尽管卫宁健康在公告中强调,深圳卫宁中天仅是区域型子公司,其80万元的罚金仅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0.9%,但市场对此回应并不买账。公告发布次日,卫宁健康股价大跌逾10%,市值蒸发约20亿元。
业绩断崖式下跌,深陷亏损泥潭
除了公司治理危机,卫宁健康的经营状况同样令人忧虑。
2024年,卫宁健康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实现营业收入27.82亿元,同比下滑12.05%;归母净利润8789万元,同比下滑75.45%。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卫宁健康实现营业收入12.96亿元,同比下滑32.27%;归母净利润-2.41亿元。这是公司自2010年以来首次在前三季度出现亏损。
纵向观察,卫宁健康的盈利状况近年来波动剧烈。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曾高达4.91亿元,到2024年却骤降至8789万元,短短四年间跌幅超过82%。
对于业绩恶化,卫宁健康解释为:客户需求释放递延、招投标节点推迟、项目验收进度延迟、WiNEX产品尚未转化为规模收入、成本费用相对刚性,以及互联网医疗健康业务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
毛利率下降,现金流承压
从财务数据看,卫宁健康的经营困境显而易见。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净利率低至-19.12%,资产回报率(ROA)为-2.90%,净资产收益率(ROE)为-4.10%。这些指标均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恶化。
公司的毛利率也从2024年的41.68%下滑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29.07%,反映出产品竞争力下降或成本控制能力减弱。
在运营能力方面,卫宁健康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仅为1.17次,这说明公司回款速度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事实上,公司客户主要为公立医院和卫生管理部门,回款周期长一直是行业痛点。
尽管卫宁健康在现金流管理上取得一定改善,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4亿元有所好转,但仍然是净流出状态。
此外,公司应收款项规模较大,2024年末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合计占总资产的38.21%,累计计提坏账及减值合计12.48亿元。这些应收款项对营运资金形成较大占用,且持续对盈利产生压力。
AI转型的战略豪赌,代价高昂
在传统业务遭遇瓶颈之际,卫宁健康将未来押注于AI转型。公司近年来持续推进以AI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WiNEX的研发与推广,并将其视为从传统软件商向“AI+医疗”服务商转型的关键。
2023年,卫宁健康设立WAIR人工智能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领域。随后公司密集推出了一系列AI产品,包括医疗大模型WiNGPT、智能医护助手WiNEX Copilot,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医疗智算平台和医生AI工作站WiNBOT。
这场AI豪赌的代价不容小觑。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猛增42.85%。在高投入下,卫宁健康原本计划在2023年至2024年完成产品切换,牺牲短期利润,换取WiNEX的规模化收入,并在2025年迎来利润的“大幅提升”。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2025年的市场并未如期回暖,医院端预算收紧导致“需求递延”,卫宁健康不仅没有等到AI的规模化收入,反而迎来了营收与利润的“双杀”。
值得注意的是,卫宁健康的AI转型还面临内部整合的挑战。公司曾坦言,同时保持两套产品(老产品与WiNEX)的研发线和交付线,对公司压力较大。这种“双线作战”的模式无疑加剧了公司的经营负担。
管理架构调整,未来发展前景难料
面对实控人无法正常履职的状况,卫宁健康已启动应急预案。公司宣布将由副董事长刘宁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职务,并强调其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正常履职,公司经营正常。
然而,管理层变动恰逢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卫宁健康正致力于推进WiNEX产品的迭代和AI技术的落地应用,灵魂人物周炜的缺位无疑为这场转型增添了不确定性。
从行业环境看,医疗信息化市场仍具增长潜力。据IDC预测,2024-2029年我国医疗软件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5%,到2029年总市场规模将达到397.5亿元。电子病历评级、DRG/DIP支付改革等政策也在持续推动行业需求。
然而,卫宁健康面临的竞争也在加剧。不仅东华软件、东软集团等传统对手环伺,腾讯、平安等科技巨头也通过“云+支付”模式切入医院场景,可能颠覆传统IT服务商业模式。
截至11月6日收盘,卫宁健康股价大跌10.38%,报收8.2元/股,市值缩水至182亿元。与2020年585亿元的市值高点相比,公司市值已蒸发近70%。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投资者对卫宁健康公司治理、经营业绩和战略转型的多重担忧。一审判决后,卫宁健康表示将提起上诉,周炜的命运仍存变数。
但对于这家深耕医疗信息化行业三十年的龙头企业而言,实控人案件只是表象,真正考验在于能否在行业转型期找回竞争力,让AI豪赌不至于沦为一场空。(《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