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7日电(谈瑞)“双十一”促销季已至,熟人朋友间的时令问候里免不了一句“最近买啥了”。如今的答案里,除了服饰美妆、家居数码,多了些更具“诗和远方”气息的选项。社交平台上,“囤了上海迪士尼的双人套票,跨年夜准备用”“抢了三峡游轮的通兑券,开春带爸妈去”“入手了东南亚的签证+酒店套餐,随时能出发”等囤货分享不一而足,这种“先囤后用”的旅游新模式正在成为消费新常态。
“先囤后用” 成为主流消费模式趋于灵活
相较于实物商品消费,旅游消费的决策链路十分漫长。从敲定目的地、规划行程细节,到比对交通住宿价格,再到预判出行时的天气、政策等变量,任一环节的不确定性都可能让消费者陷入纠结,甚至搁置出行计划。而“囤旅游” 则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精简自由的选择,即在不确定具体出行日期的情况下,提前购买机票、酒店或景点门票等产品或服务,待确定了出行日期和目的地后再兑换使用。
据飞猪消息,截至11月4日24时,“双十一”机票次卡、随心飞类商品已累计售出超60万件,其中跨境机票次卡占比近八成。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认为,这种“先囤后用”的预售模式体现了旅游行业的创新和变革,是消费者需求变化、旅企创新变革以及市场趋势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有行业人士表示,尽管后续核销环节可能会存在一定折损,但整体来看,这一消费趋势已经趋于成熟。
今年“双十一”期间,各大航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普遍将有效期延长至12个月,东方航空上线的覆盖国内热门航线的398~2198元的经济舱两次卡套餐一经推出就颇受市场欢迎;酒店产品更是普遍附带“未预约可退”“过期自动退”等条款,打消了消费者“买了用不上”的后顾之忧。
“质价比”导向也在今年的“囤旅游”热潮中愈发凸显。据行业机构统计,今年“双十一”酒店集团销售数据极佳,截止11月5日,国内高星酒店套餐售出超过200万件,创下历史最好销售纪录。不少高端酒店双人套餐叠加平台补贴和地方文旅消费券后,价格还不到日常单晚价格的一半。如三亚亚龙湾某五星级度假酒店的“三晚住宿+餐吧酒饮+景点门票套餐”,活动价仅需999元,而同样房型在热门日期的单晚价格就高至900元。这种“花少钱享高品质”的“捡漏”体验,驱动消费者积极参与“囤旅游”,更乐于在社交平台分享经验。
形态创新升级产品供给更趋多元
“囤旅游”在消费端刺激需求的同时,也在供应端推动着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升级。以往旅游产品多是“日历型”,必须固定日期使用,灵活性大打折扣;如今已全面向“囤货型”“灵活型”转型,且新玩法层出不穷。
除了已为消费者所熟悉的“随心飞”机票次卡、全国通用的酒店通兑券这些经典品类,各大平台还推出了不少创新形式。比如“先囤后付”模式,支持0元下单锁定权益,等到确定预约出行后再付款,进一步降低了前期投入压力;针对家庭出行或分次短途游需求,设计了多晚拆分使用的酒店套餐,不用一次性住完,有效期内可分多次兑换,部分热门产品还明确标注“旺季不加价”。这些创新产品不仅覆盖国内热门目的地,还延伸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周边游、长途游还是出境游,都能找到适配的囤货选择。
产品品类的覆盖也从单一走向全面精准,形成了全链条的一站式供给。最初“囤旅游”主要集中在机票和酒店这两大核心环节,随着消费需求的细化,品类不断拓展延伸。现在打开旅游平台不难发现,“囤货”清单里早已包含“机票+酒店”的组合套餐,不用分别抢购搭配,性价比更高;主题乐园、景区景点的门票通兑券也十分热销,部分还搭配了快速通道权益;此外,当地特色的玩乐项目,比如民宿体验、户外探险、美食套餐等,也被纳入“囤旅游”的范畴。这种全品类覆盖的模式,让消费者从交通、住宿到游玩、餐饮,都能通过提前囤货锁定优惠,一站式解决出行中的各类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囤旅游”的吸引力。
线上渠道主导市场格局正在重构
“囤旅游”的蓬勃发展,正推动旅游市场格局加速重构,线上渠道的主导地位愈发凸显。
携程、飞猪等在线旅游平台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流量入口,尤其是在“双十一”这样的大促节点,更是成为消费者“囤旅游”的主要阵地。为了吸引消费者,这些平台多会通过定向采货锁定优质资源,再搭配大额补贴、限时闪促、整点秒杀等活动,联合航空公司、酒店集团、景区景点打造一系列爆款产品,直接带动成交额大幅增长,成为连接供需两端的关键枢纽。
这一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旅游产品供应端的连锁化率提升。单以酒店行业为例,据中金公司行业分析师林思婕在研报中发布的数据,中国酒店行业连锁化率从2019年的26%逐步提升,2020年达31%,2021年升至35%,2022年增长至39%,2023年达到41%,2024年虽略有回落至40%,但整体保持稳步上升态势。连锁化率的提高,让酒店在资源整合、服务标准化、线上运营等方面更具优势,也为线上平台“囤旅游”产品的规模化供给提供了基础保障。
旅游业历来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即“销量靠日常,营销靠大促”。对于航司、酒店、景区等旅游产品供应商而言,“双十一”囤货模式已不只是短期促销手段,更成为获客增收和库存管理的重要工具。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博士后李鹏鹏表示,商家把部分未来库存打包成套餐预售,实现更精细化的库存运营管理,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借助平台积累的消费数据,企业还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偏好,进而优化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如OTA平台会定向采货热门境外目的地产品精准触达用户,酒店集团通过多平台布局扩大受众覆盖,最终形成“促销-囤货-核销-复购”的良性运营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