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示全国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广东共有691家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创历史新高。其中,深圳347家企业入围,成为此次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第一的城市。
据了解,在过往第四、第五、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深圳入选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275家、309家、296家。
由此可见,深圳专精特新企业正迸发勃勃生机和活力,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深圳“小巨人”研发强度高于全国
在深圳有一句话,深圳的“土特产”是企业家。深圳,是一座“企业家之城”。在这里,既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平安这些龙头企业,也“生长”着许多规模不大但“小而尖”“小而专”,且长期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记者注意到,本次上榜的“小巨人”制造业占比最大,成为主力军。从深圳各区来看,此次入选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区有宝安区、南山区、龙岗区、龙华区,合计占深圳入选企业数量的逾82%。其中,宝安区单批入选企业数量破百,达到了102家。南山区、龙岗区、龙华区入选企业数分别为84家、53家、47家。
从产业看,上榜企业高度契合深圳"20+8"产业集群战略,集中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硬科技"新赛道。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 “20+8” 产业集群战略聚焦于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正是 “20+8” 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产业方向上高度一致。
研发方面,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在研发强度和投入上均领先全国。在上榜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296家深圳企业里,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3.4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2700万元,“小巨人”企业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此外,这些企业研发能力突出,平均每家企业研发投入3400万元,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22件。
数据显示,深圳“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7.63%,年均研发经费为3339.19万元,高于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水平。
创新生态为“小巨人”提供养分
深圳为何能成为“专精特新”第一城?背后离不开深圳完善的创新生态和市场化机制。
在余凌曲看来,深圳民营经济发达和创新创业活跃带来 “分母效应”,新创意、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奠定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同时,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为相关领域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联合创新、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支持产业科技创新的资本、人才、技术、数据、政策等要素齐备,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动能。
据了解,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多层次需求,深圳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形成雁阵型企业梯队,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例如,强化上市公司、独角兽/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建设。
今年3月,《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提出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聚焦“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领域,多渠道挖掘发现,建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库,围绕金融、创新、场景、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源,持续健全“精准识别—梯度培育—生态赋能”的全链条培育服务体系,厚植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成长沃土。
未来仍需发力基础研究与人才培育
深圳如何坐稳“专精特新第一城”?余凌曲表示,深圳科技领域的原始创新比较少,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在国际化高端人才储备方面也还存在不足。
“深圳可以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一批‘贝尔实验室’式国际级研发机构,持续探索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并以科技突破引领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打造全面涵盖诺奖级科学家、创业型企业家、高端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在内的人才队伍,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保障。”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也表示,要坐稳“专精特新第一城”的位置,深圳需要强化基础研究。“尽管深圳在技术创新上有显著成就,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深圳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此外,深圳还需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实现长期稳健的发展。”余丰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