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中国金融脉搏跳动最强劲的地方之一。就在这片承载着无数资本与梦想的街区,一则消息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近日发布最新全球寿险公司50强榜单,中国人寿以7980.7亿美元的准备金规模跃居榜首。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份榜单不仅是一张排名表,更是一幅全球寿险业格局变迁的缩影。与此同时,数字背后同样也是中国保险业多年厚积薄发的投射。从复业初期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登上全球舞台中央,中国人寿的登顶恰似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注脚。
当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聚焦于这家中国险企,它是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全球竞争中,练就一身“真功夫”的?
金字塔尖的跨越:全球寿险新王加冕
全球寿险行业的金字塔尖,迎来了一位来自东方的新主角。
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发布的2024年全球寿险公司50强榜单显示,中国人寿凭借7980.7亿美元的准备金规模,一举超越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登顶全球最大寿险公司。
这份基于寿险和健康险准备金以及独立账户/保险和投资合同准备金或负债的权威排名,如同行业内的“福布斯榜”,其含金量不言而喻。细看榜单细节,亚太地区保险公司在前50强中占据14席,中国与日本各有5家险企上榜,并列亚洲第一。这不仅是中国人寿的胜利,更是中国保险业在全球舞台上整体实力提升的明证。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来自中国的中国平安以显著增长的准备金规模位列第三。两家中国险企同时跻身全球三强,标志着中国保险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实质性彰显。
这一变化恰与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相呼应。根据全球保险巨头安联集团的预测,到2033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寿险市场。而在今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企业2000强”排行榜上,中国人寿连续22年入选,排名跃升27个位次至全球第89位。这些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共同勾勒出中国保险业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强的话语权。
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在今年3月业绩发布会上的一席话,如今听来更具深意。他说,公司上市20多年来,一代代国寿人接续奋斗,开拓进取,铸就了行业“头雁”地位。希望中国人寿不自满、不止步、不松懈,继续对标国际先进,在多项指标已跻身全球保险公司前列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发展卓越,创新驱动,协同高效,治理现代”的寿险全球领军企业。
此次登顶全球之首,对中国人寿而言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如何在荣誉面前“超越自我”,成为摆在这家寿险巨头面前的新课题。
基于这场全球寿险公司排位的洗牌,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国寿险业的崛起得益于双重驱动,让中国人寿的登顶成为必然。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一方面是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政府通过支持政策推动寿险业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监管层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风险意识的普遍提升,保险文化的普及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保障。这种上下协同的良性互动,为中国寿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里的底气:三季报揭示增长密码
2024年公司总保费、首年期交保费创历史新高;内含价值稳居行业首位;中国人寿寿险App近1.6亿用户、全年服务超30亿人次……2024年,中国人寿多项业绩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10月30日晚间,中国人寿2025年三季报的发布,为市场观察“寿险一哥”的成色提供了最新窗口。
报告期内,该公司交出规模、价值、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全面提升的成绩单。新业务价值强劲增长41.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1678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60.5%的增长。
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人寿总资产达7.42万亿元,投资资产7.28万亿元,较2024年底分别增长9.6%和10.2%。可以说,资产规模的稳步扩张,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底座。
业务的强劲增长在保费收入指标上得到直观体现。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实现总保费6696.45亿元,同比增长10.1%,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新单保费2180.34亿元,同比增长10.4%,总保费、新单保费、续期保费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种全方位增长态势,打破了业内对大型险企增长乏力的刻板印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多元发展策略引领下,该公司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个险渠道总销售人力65.7万人,其中个险销售人力60.7万人,队伍规模继续稳居行业首位。队伍质态的改善,特别是优增人力与留存率的提升,为未来持续增长埋下伏笔。
风险抵御能力是检验险企健康度的重要标尺。报告显示,中国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37.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83.94%,在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中连续29个季度保持A类评级。
在战略布局层面,中国人寿在健康与养老领域的拓展尤为引人注目。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公司已累计在15个城市布局19个机构养老项目,形成CCRC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三大产品线。
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中国人寿的布局正踩中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老年群体对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激增,而当前市场供给存在明显缺口,这为险企切入健康管理全链条提供了广阔空间。
“头雁”的修炼:三重维度构筑护城河
“要投就投中国人寿。”—年多前姚明代言的这句广告语,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公众记忆中。从复业初期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全球登顶,中国人寿76年的发展历程,恰是中国寿险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
那么,这家寿险“头雁”究竟凭借什么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其护城河建立在投资能力、产品创新与服务生态三重维度之上。
投资端的表现尤为亮眼。据统计,国内已开展的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涉及总规模222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全面贯彻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要求,上半年落地第二期、第三期鸿鹄基金,基金累计规模达1100亿元,占全行业险资长期投资试点总量近半数。
华源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认为,中国人寿优秀的投资收益一方面来自于主动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把握住了2025年三季度的成长股行情,同时参与的鸿鹄基金和华电新能IPO也带来了可观回报。
中国人寿近日发布的公告表示,公司投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稳健开展跨周期投资布局,持续提升投资专业能力,不断增强投资组合收益稳定性,提升长期回报潜力。
中国人寿产品端的创新同样可圈可点。该公司基于客户需求,构建了覆盖不同客群、不同风险场景的产品矩阵,健康保障、普惠保险、养老保险等领域全面开花。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公司共推出80余款新产品,寿险、年金险、健康险三大险种的新单保费比重均约为三成,产品发展均衡度不断提升。
这种多元化战略不仅满足了客户全生命周期保障需求,也增强了业务结构韧性。王鹏认为,人口结构变化带动保障需求转变,从单一保障向综合保障与投资功能融合发展,寿险公司可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
服务生态的构建则体现了中国人寿的战略远见。该公司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打造“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协同模式,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这种以保险为主的多元金融生态,不仅提升了客户黏性,也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在理赔服务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赔付件数超4400万件,赔付金额超730亿元,稳居行业前列。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数字背后,是公司服务能力的全面支撑,也是品牌承诺的兑现。
时代的馈赠:中国寿险业迎来黄金期
行业龙头的经营脉络,往往是观察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中国人寿稳健的业绩底色,正是整个行业综合实力的生动写照。
在世界格局、时代潮流与人口结构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国已迈入寿险发展的黄金阶段。坚定看好行业未来前景,已成为全行业的普遍共识。那么,这个“黄金期”究竟由哪些因素共同塑造?未来的增长空间又在哪里?
在中国人寿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该公司总裁利明光系统阐述了寿险业发展面临的三方面机遇:一是发展空间大,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40元,截至2024年底,人均GDP已经达到1.34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30%。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人均保费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七成,所以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二是保障需求大,健康、养老、财富管理这三大领域都蕴藏着数万亿大市场,是未来的三大增长极。三是政策支持大,一系列行业指导文件密集出台,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政府部门与保险机构的合作也日趋紧密,保险机制引入社会治理越来越多。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政策趋严正推动行业提质增效,而人口老龄化与居民财富增长催生了养老、健康及财富管理的多元需求。同时,我国人均GDP跨越关键阈值,为行业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多重利好因素叠加,共同描绘出中国寿险业的发展蓝图。
可以说,牢牢把握中国寿险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每一家保险公司必须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今年初,中国人寿明确将积极培育三大新增长极,聚焦养老、健康、理财三大领域,锻造面向未来新优势,持续巩固行业“头雁”地位。
“中国寿险业的黄金时代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人寿的登顶只是开场,更多精彩还在后续。”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行业龙头,将依托深厚的历史积淀、多元的渠道布局与持续的创新动能,进一步巩固市场核心地位。在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协同赋能下,保险行业有望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在纷繁复杂的市场格局中持续夯实竞争力、站稳发展主动。
北京商报记者胡永新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