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财政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回顾上半年财政运行情况,并展望下一步财政政策方向。
《报告》总结称,2025年以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接续发力,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加强与其他政策协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据《报告》介绍,财政部自2025年起,在12个试点省份组织开展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力争用2年时间,在财政管理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目前,各试点省份均已印发本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各项工作正稳妥有序推进。
展望后续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将做好六方面重点工作,包括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等。
上半年有效发挥关税调控作用
《报告》指出,上半年,我国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持续恢复,税收收入逐步回升。支出强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得到有效保障。
据《报告》介绍,上半年,财政政策在促消费和扩投资上协同发力,推动国内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在多措并举提振消费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共下达72.79亿元服务业发展资金,推动释放县域和农村消费潜力。今年财政部突出以就业带动增收,提升消费能力。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提升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4月份即启动发行,较2024年提前1个月,上半年完成全年发行任务的42.7%,比去年同期快17.7个百分点。新增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已于4月全部下达地方,上半年完成全年限额的49.1%,比去年同期快11个百分点。同时,各地积极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
在全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方面,财政部有效发挥关税调控作用。自2025年1月1日起,对935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根据与34个贸易伙伴签署的24项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与贸易伙伴共同实施降税。及时有力应对外部冲击,针对美加征关税,坚决对美实施关税反制,维护我方正当合法权益。参加中美经贸会谈,推动实现关税大幅降低和关税暂停安排展期,有力提振两国和全球市场预期信心。
正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
为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报告》披露,自2025年起,财政部在12个试点省份组织开展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和财政管理工作需要,设置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等11项任务,力争用2年时间,在财政管理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报告》介绍,目前,各试点省份均已印发本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各项工作正稳妥有序推进。
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报告》还披露,上半年财政部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实现资产跨部门、跨级次、跨地区调剂共享,上半年平台汇聚超过20万条资产调剂共享和需求信息,累计完成200余台(套)资产调剂工作,节约预算资金4000多万元。
在深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方面,财政部强化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建立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监测机制,持续评估分析国有金融资本运行状况。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作用。
将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展望后续财政政策,《报告》指出,财政部将更高质量谋划实施财政政策,更高效能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更高水平推进财政管理监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具体来说:
一是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配合,将更多公共服务纳入投资支持范围,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二是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支持做好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稳岗扩岗等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财政补助、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对待,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向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实施好育儿补贴制度。持续完善教育、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领域支持政策。
五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实施一揽子化债政策,在稳步推进隐性债务置换的同时,对新增隐性债务行为露头就打、严肃问责。
六是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和水平。深化落实各项财税改革举措,努力在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零基预算、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消费税改革、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