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全球优质资源再度汇聚这场开放盛会。而在各大展区中,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凭借超高的创新浓度,成为全场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作为与进博会共同成长的跨国药企代表,阿斯利康以八届“全勤生”的身份如约而至,用持续的投入与创新回应市场期待,也成为展区中极具代表性的亮点企业。八年进博,阿斯利康共带来20款“进博宝宝”,覆盖呼吸、肾脏、消化、罕见病、自体免疫及肿瘤多癌种,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方案选择。
在加速引进创新药的同时,阿斯利康还积极助力中国创新走向世界。进博会期间,阿斯利康还在展台举办了“汇聚中国智慧,惠及全球健康”圆桌论坛,跨国企业及本土创新力量齐聚,围绕中国医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前沿疗法、产学研合作等话题深入交流,共同展望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可期未来。

“汇聚中国智慧,惠及全球健康”圆桌论坛现场
事实上,作为1993年便进入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医药健康领域30余年的跨国企业,阿斯利康不仅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从仿药为主到创新崛起的全过程,更通过自身从产品引入到生态赋能再到研发共创的战略演进,成为中外医药创新协作的标杆。
从单点授权到生态共创,本土合作模式质效升级
阿斯利康与中国市场的羁绊,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运营——从1993年在中国设立首个办事处,到1996年率先在华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到2007年在沪建立中国创新中心,再到2019年宣布在沪建立全球研发中心,阿斯利康的在华布局始终与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这种积淀正转化为本土合作的深层动能。阿斯利康的合作版图已打破传统“单点授权”的局限,走向“研发合作+战略投资+AI赋能”的全维度生态合作。这种升级不仅是合作形式的拓展,更是行业对创新价值认知的深化,即从单纯追逐资本热度,转向聚焦临床潜力与研发效率的本质。
回溯合作演进路径,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的携手堪称典型样本。从最初单一分子授权起步,合作逐步深化,至今年3月更是达成了覆盖多靶点、多项目的深度战略合作,并创新性采用“研发合作+股权投资+建立北京创新中心”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和铂医药产品开发事业部总裁陶晓路将其定义为“合作的全面升级”,并指出当前市场对BD(商务拓展)交易的关注已回归价值本质,“今年创新药BD交易的首付款总额已超过部分企业的IPO估值,这恰恰说明行业更认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与高效的研发能力。未来,创新应呈现多维度拓展态势,除持续挖掘全新靶点外,新治疗模式的探索、合作模式的创新以及研发流程的优化,均为重要突破路径。”
诚益生物与阿斯利康的合作,则展现了本土研发、全球共创的另一核心路径。诚益生物中国临床研发负责人朱波透露,双方合作的核心项目AZD5004(ECC5004)正处于全球同步推进的关键阶段:阿斯利康主导的全球2b期临床试验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一季度结束,中国地区的桥接1b期试验也将同步收尾,后续将按计划推进下一阶段研发。
“更关键的是,这种合作突破了传统授权模式的边界,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深度绑定,诚益生物不仅获得资金支持,更通过与阿斯利康的协作,直接对接国际最先进的研发标准,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解读,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朱波表示。
从阿斯利康的视角看,这种生态共创的根基是“全球统一的创新标准”。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陈冰表示,阿斯利康衡量创新的标尺从未因地域而改变:“我们的研发中心始终追随创新的脚步,就像山在那里,登山者必然会前往。” 中国之所以成为其全球研发布局的核心阵地,本质是中国创新生态的全面崛起。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进博前夕阿斯利康宣布正式启用位于北京全新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作为阿斯利康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
而阿斯利康30多年的深耕,正是这一生态崛起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从早期培养本土医药人才,到引入全球研发标准,再到助力本土企业对接国际市场,阿斯利康已实现“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的战略落地:中国科学家深度参与全球研发项目,本土创新成果通过阿斯利康的全球网络走向世界,而全球前沿技术与资源也同步反哺中国市场的未被满足需求。
依托全球研发实力,激活中国创新潜力
在众多跨国药企聚焦后期临床研发合作的当下,阿斯利康在中国早研和临床开发领域的重兵布局,以及对AI技术的高度重视,构成了其中国研发在全球研发网络里的核心战略地位。前者抓住了中国创新的源头优势,后者则引发了研发效率的革命。
对于早期研发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负责人何静给出了清晰的战略逻辑:中国早研市场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首先是研发效率的全球领先,在中国推进早研项目,能真正实现feel fast, feel forward(快速感知、前瞻布局)。其次是临床资源的禀赋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患者基数、多样化的疾病谱,这些资源成为解析疾病机制、优化药物研发的核心资产。
“更重要的是人才储备的持续扩容,阿斯利康通过设立转化医学基金、博士后项目等举措,赋能本土顶尖科研人才,形成人才-项目-产业的良性循环。”何静表示。
这种对早研的押注,还与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差异化优势高度契合。陈冰分析称,中国创新药企在两大领域已形成独特竞争力:一是针对中国及亚洲人群高发疾病的未被满足需求,本土药企的研发更具针对性,在消化道肿瘤等领域已形成差异化成果;二是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药监部门的先行审批政策为本土创新提供了“快人一步”的监管环境,成为早研项目的重要引力场。
AI技术的深度应用,则为这种“早研+本土合作”的模式注入了效率革命的动力。随着AlphaFold等技术掀起行业变革,AI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从药物发现阶段向临床开发全流程渗透。
Evinova中国总经理张杰从实践角度解读了AI的价值:“AI在药物发现阶段的作用已得到验证,无论是分子设计还是蛋白质结构解析,都能帮助研发团队快速突破传统瓶颈。”而在临床开发阶段,AI的角色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全天候协作伙伴”,以Evinova的产品为例,其本质是集成了临床研发知识与实操经验的AI系统,既能24小时为研发团队提供决策支持,又能通过与研究人员的双向交互持续迭代优化,形成“AI赋能人、人反哺AI”的正向循环。
对于行业关注的AI商业化转化成功率,张杰强调,AI的价值不能单纯以某一阶段的成功率衡量,而应放在整个研发周期中综合评估,包括是否降低研发成本、是否缩短上市时间、是否提升风险可控性等多维度指标。
陶晓路认为,AI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工具,本土Biotech需要善用这一工具,在靶点创新、治疗方式创新、开发模式创新等多维度实现突破。
“AI从某一个节点的增效工具,变成对整个体系的全面赋能,我相信这样一个完全的颠覆很快就会发生,而且会在中国发生。”何静表示。
总而言之,阿斯利康与中国药企的合作,正推动中国药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参与者”升级为“共创者”。随着阿斯利康等跨国巨头的深度参与,中国医药创新将加速融入全球产业核心环节,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医疗解决方案,而进博会所代表的高水平开放平台,正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