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香港金融科技周×StartmeupHK创业节2025”于香港开幕。众多国内外企业带来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领域前沿场景的应用,涉及跨境支付、数字钱包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技对传统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不只是体现在支付方式创新上,同样催生了新兴的业务模式,部分此前以传统金融为主的公司也逐渐将模式向科技服务转向,在港交所上市的盛业(HK06069,股价10.73港元,市值114亿港元)即是如此。
“我们之前业务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如今已让AI(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核心的生产力。”盛业海外营销总监唐娜对记者表示。
技术如何影响具体业务场景?在目前各家大型传统金融机构谨慎推进AI应用的背景下,以灵活著称的供应链科技公司又是如何发展AI的?技术成为“核心生产力”后,风控逻辑是否产生了变化?香港金融科技周现场,唐娜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
产业理解是风控根基,技术可助力突破服务场景
NBD:ChatGPT问世以来,AI话题经久不息,尤其是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方面。从实践上来看,您认为AI对企业的业务带来了哪些转变?
唐娜:我们深耕供应链科技领域十多年,一直往平台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利用AI等技术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和赋能业务。
业务模式变化上,传统金融保理业务是需要人工审核合同、人工找订单的业务,现在都可以通过整合多模型架构,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此外,AI能整合数据并进行分析,还可以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基础上,通过AI分析企业数据,为企业找订单进而实现增收,进而突破服务场景。
这背后的核心,其实是技术成为核心生产力,AI深度嵌入全业务流程。总体来看,技术已经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业务“核心引擎”,我们也从以传统金融类收入为核心收入,转向以平台科技服务收入为主的轻资产模式,逐渐降低了对自有资金的依赖。
NBD:公司曾表示“AI不能解决风控的本质问题,核心在于对产业交易生态深度的理解”。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平衡“AI等技术工具”与“人对产业的理解”在风控模型中的权重?在技术升级为业务“核心引擎”后,这一说法是否有变?
唐娜:产业理解其实是风控的根基,AI技术则帮助业务提升效能,这两者动态协同,并非有固定的权重分配。要沉淀出可靠的风控底层逻辑,必须先深入产业链,摸清每一笔交易的流程、关键节点与潜在风险点。
我们之前已经深耕基建、医疗、大宗等领域超过十年,知道不同产业的交易特征和风险隐患,比如基建场景的送货数据核验、医药行业的票据流转规范,这种产业理解和深耕能确保AI技术的应用不偏离实际情况。
AI则可以放大这一核心优势,尤其是在风控的效率和覆盖面方面。实际应用中,产业专家制定框架、校准异常场景,AI承担规模化处理与实时预警,可以形成“专家训练模型、模型反哺业务”的循环。从效果来看,我们累计帮助客户解决的资金周转规模超 3000 亿元,且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非常低的不良率。
碎片化数据转化为有效信用资产有三大难点
NBD:供应链金融方面,现在的风控都是以数据为核心,但产业数据大多呈现碎片化特征。在您看来,将碎片化的产业数据转化为有效的信用资产,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唐娜:最大的挑战集中在数据“标准化”“真实性”“价值筛选”这三点,其实这三点也正是盛业平台化战略、科技化投入以及“重交易、轻主体”差异化风控措施的关键。
首先,产业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数据逻辑差异显著,难以实现跨系统、跨主体的“同频对话”。以电商领域为例,其重点关注发货订单、历史退货率等维度的数据,而其他行业则可能侧重不同指标。此类结构性差异使得碎片化数据缺乏统一整合的框架,制约了数据的互联互通。
第二,数据真实性核验难度大。尤其在非标准化、跨境等复杂场景中,数据溯源面临现实障碍。例如在跨境电商供应链中,物流、仓储、报关等环节的数据分散在不同国家、不同平台,缺乏互通的数据接口和权威的监管背书,使得交叉验证和可信存证变得困难。
第三,有价值数据的识别筛选门槛高。数据太多容易导致“数据过载”而非“信用赋能”。尽管AI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但也无法自主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关键信用信号,更多还是需要基于前期对行业特性与业务逻辑的深入理解。
NBD:公司去年就曾参加香港金融科技周,您觉得对公司来讲,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推动金融科技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方面有哪些助力?
唐娜:香港为我们全球化的布局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香港有着“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身份,能高效地助力联通全球创新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对于当前我们重点拓展的东南亚地区具有关键意义。事实上,我们目前国际业务的核心发力点就在东南亚,未来也会逐步辐射到其他地区和市场。
此外,香港正着力构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盛业的战略方向与其高度契合,我们也可以参与其中,共同探索将一站式国际供应链服务嵌入全球贸易网络,助力中国品牌和企业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