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7日讯(记者徐红)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顾虑:如果家里有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人,究竟该不该接种疫苗?能不能接种?接种后真的有效果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明确。
在今年进博会期间,葛兰素史克(GSK)举办了一场以“三高一疹,共话医防协同新边界”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邹大进在会上便作出提醒:糖尿病患者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
数据显示,与普通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高出60%,且一旦感染,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更高,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不仅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病患者同样如此。由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他们更容易合并感染带状疱疹、流感或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而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原有慢性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科研处处长、高血压中心/泛血管中心主任张毅指出:“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是隐藏的健康风险。这些患者往往因为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更容易遭受感染的‘双重打击’。”
公开信息显示,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生蛇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该病毒,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
研究显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风险比普通人高39%。此外,带状疱疹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增加68%,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增加78%。
因此,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晓冬看来,“免疫预防”的内涵和边界亟需拓展,应将其覆盖范围延伸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高风险人群。
“这也对我们疾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我们需要考虑将更多高风险因素如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纳入整体的慢性病防治体系,推动免疫预防与慢性病管理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公共卫生的整体效能。”孙晓冬补充道。
GSK中国疫苗医学负责人和云鹍则进一步提醒,慢性病人群不仅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人群,反而更应该重视疫苗对健康的保护价值。他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三高”人群,在病情稳定期可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带状疱疹风险,并在接种前咨询医生,确保科学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的持续进步,传统临床诊疗与疾病预防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不断延展。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健康管理不仅是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更要关注免疫力的维持,让“预防”真正成为“治疗”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也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的“医防融合”战略高度契合。
“医防融合”强调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将预防理念和措施融入医疗服务,实现“治病”与“防病”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健康风险的发生。
为此,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推出“疫苗处方”,也就是由全科医生根据就医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推荐适宜接种的疫苗,变被动提供接种服务为主动。
GSK相关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在“医防融合”政策引导及“疫苗处方”等创新实践的双重推动下,从个人到临床,“预防融入治疗”正逐步成为健康管理的新常态。本届进博会上,GSK将以产品创新和健康科普为两大核心抓手,进一步推动“医防协同”从理念走向落地。
在产品创新层面,GSK的“进博宝宝”欣安立适刚于今年10月获批扩展其适应症,用于由已知疾病或治疗(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带状疱疹风险增加的18岁及以上成人预防带状疱疹。这是NMPA批准的首个且目前唯一一款用于该人群的带状疱疹疫苗,也标志着其适用人群从此前的50岁及以上成人得到了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