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奇瑞、蔚来、极氪、理想等多家车企宣布针对购置税政策调整给予补贴,确保用户不因跨年开票承担额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支出,从而锁定用户购车成本。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明确,从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现行的“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这一调整引发了市场广泛讨论。
自2014年首次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以来,该政策经历四次延期,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笔者认为,此时调整购置税政策,恰恰是对产业成熟度的高度认可。数据显示,从2014年的年销量7.48万辆,到2025年前三季度突破11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不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势头,反而将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种渐进式调整避免了政策急转弯对市场造成的短期冲击,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缓冲期,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也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的根本支撑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大的技术优势。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动力电池充电效率提升4倍以上,电机和电控系统全球领先。这些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和热管理能力全球领先;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优异。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另一大优势。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从电机制造到智能控制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这种产业链优势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性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将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在政策扶持期,部分企业可能会过度依赖补贴,甚至出现“骗补”等不良现象。随着政策调整,真正有实力的车企将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而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淘汰。此外,政策调整也将倒逼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将推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虽然购置税政策调整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购车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市场竞争的加剧将带来更加优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会不断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受益的仍是广大消费者。
政策调整不是产业发展的终点,而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起点。笔者相信,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