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九年之久,中国再有直辖市宣布调整行政区划。
11月6日,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相关情况,宣布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并将原渝北区北部的5镇划归北碚区管辖。此前,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重庆设立了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15年后的此次调整,以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规划范围为主体,划入地缘相近、地理空间自然衔接的洛碛镇、童家溪镇、五宝镇,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实现产业集聚、功能耦合、通道赋能、协同联动,促进国家级新区与行政区协调发展,形成中心城区核心增长引擎。
而这次区划调整“开闸”,也是在近几年国家严控撤县设市、叫停大城市无序扩张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调整将两江新区从原来的功能区调整为一个行政区划,与北碚区形成“三区合一”,对重庆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便于将中心城区做大做强,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
从功能区到行政区
2010年,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重庆两江新区成为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之所以名为“两江新区”,是因为其区位在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以“两江、四山、八城、百园”为骨架。
公开资料显示,此前的两江新区包括江北区、北碚区、渝北区3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千米,水域、不可开发利用的山地及原生态区共650平方千米。公开数据显示,两江新区直管区面积6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人,城镇化率94.5%。作为重庆重要的增长极,两江新区以不到全市1.5%的面积贡献了全市约15%的经济总量,2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30%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数字经济增加值,40%的服务贸易额,50%的世界500强企业,60%的汽车产量,70%的跨境电商交易量。
而此次调整,重庆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管辖原江北区、原渝北区除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外的街道和北碚区的水土街道、复兴街道、蔡家岗街道、施家梁镇、童家溪镇的行政区域。同时,将渝北区上述5镇划归北碚区管辖。调整后的两江新区辖31个街道、11个镇,面积约1360平方公里、人口约352万。
在上述发布会上,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高健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后,两江新区、北碚区空间集中连片,实现经济开发与行政管理权责统一,能更好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级新区是一个功能区,只负责经济发展,在法律上不具备行政区的权限,比如说没有独立的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都是市里的派出机构在管,就会造成内耗的问题。成为行政区划之后,实际上便于理顺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法律上权力也比较充分了。”秦尊文表示。此外,“三区合一”也符合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原则。
一个样板是,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后,2009年撤销了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区的建制,设立了统一的滨海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和区政协。
加快建设新增长极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庆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事关重庆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重庆市民政局局长阚吉林表示。
事实上,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重庆的行政区划确实有调整的需要。
重庆市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不仅远高于1.64万平方公里的北京、1.20万平方公里的天津和0.63万平方公里的上海,更高于6.64万平方公里的内陆省份宁夏。而从城镇化率来看,重庆2024年城镇化率为72.14%,虽然这一数据与大多数省份相比并不低,但比京津沪的88.22%、86.01%和89.85%仍然逊色不少,也低于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经济大省。
也就是说,作为同一级别的城市,重庆的面积大约是北京的5倍、天津的7倍、上海的13倍。与此同时,重庆也是四个直辖市中唯一存在县级辖区的城市,截至目前下辖37个区县,其中有25个区、8个县和4个自治县,常住人口3190.47万,稳坐全国城市头把交椅。这些数字指向了一个难以忽略的现实:重庆是一座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城市,其面积之大、空间结构之特殊,决定了各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会很大。
而主城区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关键区域。此前,2020年5月重庆曾召开座谈会,提出了“主城都市区”的新提法,将原主城9区加上渝西地区12区,扩容至21个区。而此次“三区合一”后,整个重庆的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布局也将进一步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主任黄征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调整在较大区域范围内更好统筹各类优质资源,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增长极,更有力服务重庆支点建设。
“此次区划调整不是简单的‘整合机构’,而是通过体制机制的‘优化升级’,让政府运转更轻、服务更实、发展更快。”高健表示,未来两江新区创新资源更加集聚、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有利于打造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创新集成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平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重庆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直辖市区划调整再开闸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重庆调整规划,实际上是在国家对于大城市周边扩张已经审慎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更具有标志性意义。
其他三个直辖市中,北京上一次调整区划是2015年,撤销密云、延庆两县,设立北京市密云区、延庆区;天津上一次调整区划是2016年撤销蓟县,设立蓟州区;上海2015年合并了静安区与闸北区,组成新的静安区后,最后一次调整区划也是2016年将崇明县撤县设区,改为崇明区。在过去的九年中,这几个直辖市都未调整过行政区划。
最近几年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区划调整事件就是2018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莱芜市划入济南市管辖。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五”期间,多个文件中都明确提到要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如《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同一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也提到要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也明确要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推进市辖区结构优化和规模适度调整。
而此次重大的标志性区划调整再现,恰是在“十四五”末。但与此前调整不同的是,重庆的调整并不存在“吞并”,而是内部城市结构的优化。“最近几年来,国家对超大特大城市的区划变动控制得非常严,这次两江新区也不是完全地合并,还有一些其他的乡镇街道的调整。”秦尊文指出,总体来说,为了规范大中城市的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国家从严把控区划调整肯定是正确的,但这也不意味着就会“一刀切”。尤其是当前重庆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十五五”期间要打造国家战略腹地,立足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将行政区和功能区相统一对其城市功能也是一种完善,并且也符合本身城市能级的提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