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4—2025年)》。展望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指出,下一阶段,要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完善民营小微、“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优化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充裕。
回顾2024年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情况,《报告》总结称,我国基础金融服务广泛覆盖,乡村振兴、民营小微、民生重点群体等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量增面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深化,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日趋丰富,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有力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普惠功能持续健全,金融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大幅提升,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2024年,在个人金融资产方面,超四成(41.53%)受访者购买投资金融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债券、基金、股票、信托、金融衍生品等。其中,通过线上渠道购买的人群占比超过75%。在保险方面,近四成(37.0%)受访人士表示持有保险产品和服务(不包括各类社保),18.5%的受访者通过线上方式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
在金融素养方面,67.4%的受访者认同金融产品的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对金融产品投资的态度趋于理性。当被问及“您是否同意本人具有较好的金融能力,并有信心改善未来自身或家庭的财务和生活状况”时,超七成受访者基本认可自身的金融能力,其中,35.7%的受访者非常同意,37.6%的受访者基本同意。
在信用建设方面,七成受访者表示了解信用报告及其用途。其中,34.7%的受访者较为了解信用报告及其用途,35.3%的受访者大致了解信用报告及其用途。
展望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指出,下一阶段,要通过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强化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金融支持、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效率、建设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生态等举措,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完善民营小微、“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
为优化普惠金融政策体系,《报告》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涉农、小微、民营、重点群体等普惠领域贷款投放。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推动普惠小微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效果评估机制,加强结果运用。
为丰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报告》提出,结合普惠小微、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就学、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实际需求,主动搭建金融服务场景,强化金融资源倾斜,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为巩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能力,《报告》提出,发挥大型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和头雁效应,推动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牢固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支持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特色金融功能,不断健全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保险多管齐下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为完善配套机制,《报告》提出,构建包容性高、透明度强、风险分担能力持续优化的优质金融环境。推动金融领域非信贷信息跨行共享,创新研发多元化征信产品,满足更多场景的征信服务需求。扩大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服务渠道,拓展动产融资业务覆盖领域和动产担保财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