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的普及,在重塑汽车产业的同时,也给保险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渗透率达62.58%,5G和C-V2X装配量超过300万辆。有机构预测,约十年后,我国新车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将超90%。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智能驾驶汽车有可能颠覆传统车险模式,这一趋势正随着技术发展和政策推进逐渐显现。”中研普华研究员邹志丹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智能驾驶等级的提升,驾驶主体逐渐从“人”转向“智能驾驶系统”,责任划分模式也从“人”向“技术”转移;智能驾驶汽车将催生新的保险保障需求,保险产品形态将不断创新;而在产业合作模式上,车企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将捆绑式深度合作。
智能驾驶保险拟建跨行业沟通平台
“我们正指导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和在京保险公司开展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智能驾驶风险特点和消费者需求,面向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两个层级,创新智能驾驶保险产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以下简称“北京金融监管局”)局长朱衍生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
据悉,上述调研现已初步形成“以车险为基础、专属产品为重要延伸”的保障方案。在此基础上,北京金融监管局拟指导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建立北京智能驾驶保险中心,搭建起一个联系保险公司、汽车产业等各方主体的跨行业沟通平台。
险企方面,人保财险副总裁张道明在金融街论坛上透露,人保财险已着手牵头行业研究并储备智能化新能源车险产品,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
中国人保(601319.SH)副总裁于泽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就曾透露,人保财险正在牵头行业开发L3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在理赔方面,人保财险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相关机构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在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方面,市场还有更多智驾方面的产品和保障需求,我们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了相关的应用实验室,也将进一步充实人才。”今年3月27日,太保产险总经理陈辉在中国太保(601601.SH)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智能化趋势将对保险业带来深刻影响,会催生出更多风险保障需求,推动保险的责任界定、精算基础、商业模式等发生变化,需要保险业升级传统保障模式。以车险为例,要从承保驾驶人操作风险扩展至车企、软件和配件等供应商的产品风险,从以事故损失数据定价扩展至以行车数据定价,提升承保、定价、定损、理赔、精算等专业性,行业要及早研判智能驾驶普及后出险率的变化趋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在近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到。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智驾险”领域,险企的机遇在于:一是巨量保有与快速渗透。庞大的车辆基数和功能升级带来了巨大的保险标的与保费空间。二是产品创新空间广阔。可构建以传统车险为基础、智能驾驶专属责任为延伸的多层产品体系,如:辅助驾驶责任、软件/硬件故障、OTA更新风险、网络安全、车企补偿或增值服务等。三是场景化服务与客户黏性增强。险企可与车企、出行平台等合作,将保险嵌入车辆使用和智能功能启用场景中,形成“保险 + 服务”闭环,提升客户留存与交叉销售机会。
而险企在“智驾险”市场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在朱俊生看来,包括责任认定复杂、数据不足与建模困难、再保险与资本压力、网络安全与隐私风险等多方面。
“以险企在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方面面临的挑战为例,智能驾驶事故往往涉及驾驶员、车辆、道路、云端及厂商多个主体,尤其在驾驶员介入时序、软件决策或传感器失效等情形下,责任边界模糊,理赔与司法判定极具挑战。”朱俊生进一步表示。
市场呈现定制化、专属化趋势
从市场实践来看,车企与保险公司已合作推出了诸多定制化、专属化的产品。
比如,2024年11月,鸿蒙智行就率先推出了行业首个智驾保障服务计划——“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明确将保障条件限定为:“在事故发生时智驾功能处于开启状态,且交警判定本车在事故中有责。”同月,赛力斯也联手平安产险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加速行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今年3月初,小米汽车宣布,为了保障用户无忧使用智驾功能,将联合行业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
2025年4月,小鹏汽车推出定价239元/年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将NGP(高速智能导航辅助驾驶)退出后5秒内风险纳入保障范围。该服务覆盖22项智驾功能,由5家头部险企联合承保,承诺百万保额且赔付不限次。
对于“智驾险”市场呈现出的定制化、专属化趋势,朱俊生认为,其背后是由以下几大因素驱动:一是功能差异决定定制化。不同车型、厂商、软件版本的自动驾驶能力风险特征各异,难以用单一费率覆盖,需按功能与场景分层定价。二是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定价。车联网和OTA数据支持UBI(基于使用的保险)及按启用时长、功能等级计费的订阅式产品,实现更精准的风险管理。三是车企主导的专属方案。车企希望为用户的智能功能提供专属保障,险企配合开发定制条款或“白标共保”,实现“保险 + 技术保障”一体化方案。四是传统车险的延伸与重塑。智能驾驶保险不会取代传统车险,而更可能是在交强险、车损险等基础上叠加“场景化、功能化”的扩展层,如交强险 + 基础商险 + 厂商智驾保障/服务险。保险价值链将由“风险赔付”转向“服务 + 风控 + 数据驱动定价”。五是系统性风险需制度安排。软件缺陷一类系统性事件可能导致集中损失,需建立再保险及行业分担机制。
此外,记者注意到,从上述市场上已推出的智能驾驶保险案例来看,承保方主要为头部机构;有汽车系险企高管向记者透露,该公司目前暂时还没有“智驾险”业务;而个别车企此前宣布计划推出的相关“智驾险”,据记者了解目前仍未落地。
“我国智能驾驶保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呈现‘三小一高’特征,具体为保费体量小、保单量小、赔付样本小、风险不确定性高。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市面上的‘智驾险’产品,多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邹志丹向记者表示。
“部分车企的‘智驾保’实为保障服务而非保险合同,多以厂商承诺或客服支持形式提供补偿。车企倾向先以‘服务型保障’形式上线,待数据和监管条件成熟后再转为保险产品。”朱俊生也向记者表示,监管机构仍在探索智能驾驶责任划分、数据共享、定价模型等政策框架,险企与车企更多产品服务或将在监管政策明确后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