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碧水源(300070.SZ)抛出规模达80亿元的融资计划。其公告披露,拟注册发行不超过4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及不超过40亿元中期票据。
2025年三季度报显示,碧水源应收账款规模已达126.38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3%,业绩亦出现下滑。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碧水源业绩亏损、应收账款高企导致经营现金流承压的背景下,此次发债行为可视为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的必要举措。然而,若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存量债务而非投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活动,则可能会陷入“借新还旧”的债务循环,不仅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现金流状况,或还会进一步推高整体负债规模与偿债风险,因此要优化债务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融资“补血”
根据公告,碧水源此次融资采取“超短期+中期”相结合的策略。其中,超短期融资券注册总额不超过40亿元,单次发行期限不超过270天,募集资金将定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将在注册有效期内择机分期进行。这种期限短、灵活性高的融资工具,通常被企业用于缓解即时流动性压力。
与之配套的中期票据同样设定了不超过40亿元的注册额度,期限最长可达5年,资金将主要用于项目建设、补充营运资金及偿还有息负债等。相较于超短期融资券的“应急属性”,中期票据的长期属性更贴合环保企业项目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行业特点。
上述公告显示,相关融资事项已获董事会审议通过,尚需提交股东会审议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批准后方可实施。
对于上述融资事宜,记者联系碧水源方面置评,截至发稿未获回复。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发行安排看,碧水源此次融资采用“短+长”组合策略颇具深意。超短期融资券可快速补充即时现金流,而中期票据则能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近年来,碧水源债务承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碧水源资产负债率升至63.03%,较2024年年末的62.18%有所提升。公司总负债为519.4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总额已达305.49亿元,货币资金45.35亿元。
此外,其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亦不容乐观。财报显示,2024年,碧水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8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3.31亿元相比,下降171.78%。不过,其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17.97万元。
百亿应收账款
在推进大规模融资的背后,是碧水源持续高企的应收账款。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碧水源的应收账款为124.00亿元,到2025年9月末增至126.38亿元,较2022年年末的95.48亿元增长32.36%。
应收账款规模的扩大导致资金周转效率降低。2022年至2024年,碧水源应收账款周转率从0.9下降至0.73,意味着资金回收周期延长。
记者梳理发现,碧水源所处的环保行业,普遍存在应收账款高企问题。上海环境(601200.SH)、绿色动力(601330.SH)等多家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呈现增长趋势。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上海环境应收账款分别为24.37亿元、29.47亿元和34.94亿元;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59、2.37和1.94。绿色动力应收账款分别为15.14亿元、19.73亿元和25.1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00、2.27和1.51。
一位环保科技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公司应收账款大部分来自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如果要不回来,就没办法结算上游采购方,员工工资发放也变成企业难题。如果能够收回应收账款,公司每年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务费用。”
碧水源证券部人士此前曾坦言,公司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虽具备一定稳定性但回款速度普遍偏慢。碧水源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应收账款增加是受宏观经济环境承压影响,叠加部分区域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导致公司整体回款节奏呈现阶段性延滞。
对此,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向记者表示,企业自行向政府催款往往难以有效解决问题,需通过强化欠款清收力度、优化款项结算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保障等组合举措精准发力,破解应收账款难题。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发文表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推动国有企业带头解开债务“连环套”,建立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提高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失信成本。
李锦指出,“连环套”的本质是一个由财政压力引发,通过产业链和信用链传导、放大,最终被金融体系和扭曲预期所固化的系统性债务危机。
李锦建议,应推动国有企业带头偿还对民营企业的欠款、解开债务“连环套”,同时强化资金统筹,确保款项及时支付,对中小企业的小额款项及长账龄款项可依法协商提前兑付;还要建立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的长效机制,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创新“债贷联动”等融资模式为项目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并对专项债券项目采取“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压实偿债责任。
中研普华一位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环保行业“高应收账款、高负债、低盈利”的困境已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多家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除依赖地方化债政策外,企业自身可在项目选择与商业模式上寻求“破局”之道。
亏损7964万元
碧水源是一家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及水处理业务的企业。作为膜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碧水源近年来整体盈利呈现下滑态势。2020年公司净利润为11.43亿元,而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已转为亏损7964万元。
2020年是碧水源业绩表现的重要节点,当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43亿元,仍保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
此后,随着行业环境与自身经营因素的叠加影响,碧水源业绩有所起伏。2021年碧水源净利润约为5.84亿元,同比减少48.93%。2022年和2023年则分别为7.08亿元和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6%和7.74%。
2024年成为碧水源业绩转折点。当年碧水源实现营业收入85.49亿元,同比下降4.51%;归属净利润仅为0.59亿元,同比下滑92.34%。
对于业绩下滑,碧水源方面解释称,主要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重要参股公司在报告期内经营状况不佳,出现了较大亏损,导致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降幅。
进入2025年,碧水源业绩出现亏损。10月27日,碧水源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43.72亿元,同比减少7.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7964万元。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环保行业下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受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增速阶段性放缓,使得政府和企业在环保项目上的投资减少或进度放缓。其二,一些地方政府因财政压力调整环保项目预算和实施计划,影响了行业内企业的业务拓展和项目推进。其三,部分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较高,资金回笼速度慢,大量资金被占用,影响了现金流和偿债能力,进而制约企业发展,侵蚀利润。
“结合环保行业整体超六成企业亏损、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的现状,表明碧水源的业绩与财务压力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行业共性问题。”上述中研普华分析师表示,企业面对这些困境,需要改善经营效率,提高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