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以下简称“博裕”)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在业内看来,这场联姻不仅是星巴克入华以来最重大的资本架构调整,更折射出其深耕中国市场的全新战略考量。据悉,双方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万家。此外,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双方合资的新公司实际上就是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相当于星巴克西雅图总部将特许经营权交给博裕,严格来讲后者更像一个中国区域的加盟商。”针对目前6∶4的股权比例,他提到,“这说明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转型下了一定的决心。此前星巴克应该想保留49%的股权,剩下51%的股权可以分成几份出售,这样更有利于回购。目前博裕作为大股东,在地产、金融、科技、咖啡、茶饮供应链这些领域都有投资,能够为星巴克提供本土化的资源支持。”
为何是博裕?
星巴克与博裕的“联姻”,恰逢中国咖啡连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关键节点。
自1999年在北京开设首家门店以来,星巴克一直是中国咖啡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也是咖啡文化的领先者之一,但由于外卖驱动的业务模式正不断扩张,高坪效的“pick-up”店(专为通过App提前下单的顾客设计,提供快速取餐服务。)成为众多品牌的业绩抓手,此前星巴克的业绩下滑,“第三空间”理论也受到了业内的质疑。
本土品牌如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品牌通过提供低价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份额;餐饮巨头麦当劳和百胜中国也在启动甚至扩大自己的咖啡品牌,在点位和供应链规模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同时新兴咖啡品牌如M STAND、MANNER等在资本助力下迅速拓张,快速吸引了精品咖啡的消费者。
李维华指出,这些年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从42%到14%,接二连三地被后来者超越,说明总部决策的烦琐化和已经不适应当下咖啡行业的激烈竞争,现磨咖啡需要本土化运营,这和麦当劳、肯德基的发展路径一致。
作为中国市场占比较大的全球企业,麦当劳和肯德基在没有进行业务拆分之前,两家公司都曾面临过业绩增长遇困的挑战,与私募股权公司合作、出售中国业务独家或特许经营权后,最直接的收益是获得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从财报来看,目前麦当劳和百胜中国都保持增长态势。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外资企业为扩大在中国的业务,通过出售部分股份以实现更多增长的例子较多,独立后的公司可能更容易获得融资和进行资本运作,有助于加速业务的扩张和创新。
实际上,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曾在财报会议上称已有超20家机构表达合作意向。据悉,博裕资本、凯雷集团、红杉中国以及春华资本和殷拓集团(EQT)组成的财团都曾入围星巴克中国的最终一轮竞购。
但为何最终花落博裕?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直言道:“20000店需要真金白银砸出来,在总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就考虑引入资本,同时博裕的进入能够提供更好的政商资源支持。基于此前的投资案例,博裕还能够在数字化和供应链方面提供很好的支撑。”
记者注意到,2025年上半年,博裕在消费零售领域频繁出手,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北京SKP 42%—45%的股权。此次收购被视为博裕在高端消费领域的重要布局。此外,博裕还投资了小红书、蜜雪冰城等企业。
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星巴克有优化和扩展门店网络的需求。这一点也被倪睿安的发言印证。他提到:“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此前,星巴克一直试图将非咖类产品和“第三空间”打造为新的增长点,除了开设免费“自习室”外,在9月还与小红书达成了深度合作,将1800余家门店升级为宠物、手工、骑行、跑步四大主题的运营空间。
咖啡市场迎结构性变化
记者注意到,不少本土品牌借助于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以更低的客单价、更高的扩张速度以及对本土消费者偏好的精准把握,占据拓张的优势。
比如瑞幸咖啡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瑞幸咖啡门店规模已突破26000家;截至10月上旬,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全国门店数超8700家;现制茶饮巨头古茗也在咖啡领域持续发力,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其现磨咖啡产品已覆盖全国超过7600家门店。
然而,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几年的增长中,主要是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目前行业的增速也在放缓。从卷点位、卷价格,再到卷空间,这背后是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咖啡市场将呈现“K型分化”,一端是追求极致体验和风味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另一端是极致效率和性价比的日常消费,中间地带品牌生存空间将受挤压。
王振东指出,一些新的品牌尝试以“5.9元/杯”的价格打入市场,他认为价格战仍在继续,目前独立咖啡馆的份额在下降,主要是以资本为首的大玩家主导市场。而未来几年,随着“咖啡+”场景融合,即咖啡与烘焙、轻食、酒饮、办公、文旅等场景的深度融合,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
消费者小新向记者表示:“家附近的瑞幸咖啡成为了我的新办公用地,座位非常富余,除了没有网络。”对此,记者实地考察了几家位于机场和非一线城市的瑞幸咖啡“悠享店”,店面空间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设有一个较安静的“自习”空间,与星巴克相差无几。
对此,猫叔咖啡创始人毛作东认为,此前优惠快取的瑞幸咖啡占据价格优势,如果赋能大店,对办公楼里的咖啡品牌都会有影响,“平价之战”可能会变成一场“成本之战”。
据王振东分析,瑞幸咖啡对于大空间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从最早2018年年底创立品牌时,就渴望以三种模型的门店来进行市场拓张,只是大空间门店并不利于其快速发展,所以暂时搁置了。“目前咖啡品牌在‘售卖空间’到‘售卖生活方式’的转型中,出现了大量的非咖产品,不管是茶饮还是文创,都在体现情绪价值,瑞幸咖啡也一样,但这种大店模式不可能有成千上万家店的规模,因为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市场空间了。”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咖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复杂性的咖啡市场之一。
此外,咖啡行业也将迎来需求推动的多元化赛道。“咖啡零售市场的变化是整个咖啡产业链的变化,国产化咖啡机会在整个咖啡机市场中更突出国际水平,比如仿生咖啡机等;而定制化胶囊会成为刚需,目前精品冻干即溶咖啡、咖啡液等创新品类增长迅猛,满足了家庭、办公等场景的便捷品质需求;精品咖啡、特色产地咖啡具有高增长潜力,消费者对咖啡豆产地、烘焙方式、风味口感的需求日益精细。”毛作东指出。
消费者的口味提升以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挖掘新的增长点,也是品牌们的必考题。多位采访对象认为,虽然中国云南、海南产豆量提升,但大部分高端阿拉比卡豆仍需从埃塞俄比亚、巴西、哥伦比亚等产区进口。未来商家对上游优质咖啡豆资源的争夺会进一步加剧。
记者注意到,由于气候变化对全球产量的影响,咖啡豆的价格出现波动。今年10月,咖啡豆期货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呈现剧烈波动。太平洋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2月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突破每磅430美分,创47年新高,近一年涨幅达118.57%。
此外,针对目前国内拥有优质庄园资源的供应商话语权较强这一现象,毛作东指出:“云南豆大概上涨了15%左右,上涨必然会影响品牌的成本核算。建议加速要求私定化云南咖啡庄园,这样既可以确保品质,也能控制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