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熔盐储能项目工作人员紧盯负荷曲线,控制机组在稳定发电的同时,将富余的能量“存起来”。大屏上显示的实时数据不断刷新,一股股高温蒸汽悄然流入巨型储罐。用电高峰期,被“存起来”的热能又会及时释放,替代机组为附近的工业园区提供稳定热能。
这是由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的“煤电+熔盐”储能项目。该项目打破了传统煤电“以热定电”限制,让煤电机组解锁灵活调峰“超能力”。
“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压力持续加大,煤电成为非常重要的灵活性调峰电源。煤电机组往往还承担着为工厂供热的任务,这就导致了一个痛点——想灵活调峰就得减供热,想保供热就没法深度参与电网调节。”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金翼说。
破解两难的关键,正是此次投产的巨型“储热宝”——熔盐储热装置。
金翼介绍,熔融态液体盐具有高沸点、低黏度、低蒸汽压力和高体积热的优势。熔盐储热装置依托熔盐的这种特性,可储存3600吉焦热量。其工作机制围绕“闲时储热、忙时供热”展开:在电网电力富余或机组处于低负荷“闲暇”状态时,装置会通过机组抽汽蓄热,将热量传递至高温熔盐罐中进行储存,提前把“热能”储备起来;当电网需求升级,需要煤电机组深度参与调峰、专注调整发电量时,熔盐储热装置便会释放储存的热量,承接原本由机组承担的供热任务。
从技术构想变为现实,离不开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整个项目从理论研究到系统落地,几乎没有同等规模的成熟经验可借鉴,我们自主研发攻克了从储热设计到控制的全链条技术。”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中心储热专业总工程师丁涛说。
“项目投运后,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1.28亿度,可增加供热能力220万吨,较原有最大供热能力提高73%,可满足当地40多家企业的用热需求。”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熔盐储能项目主管廖世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