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
这句流传已久的古诗生动描绘了六安与众不同的地理坐标。进入新发展阶段,六安却强调着“同”——“与北京同经、与上海同纬、与合肥同城”。地处长三角“西大门”的六安,发挥区位便捷、资源富集的优势,借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政策东风,奋力书写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答卷。
金秋时节,广袤的大别山腹地天高气爽、色彩斑斓。10月31日至11月1日,上海证券报社组织60余位来自上市公司、优强企业、金融机构的高管赴安徽省六安市考察,先后前往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六松现代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迎驾集团等地调研,并举行交流座谈会。
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洪洁在座谈会上表示,六安区位优越、资源丰富、腹地广阔,面临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海和六安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发展前景广阔。真诚希望各位企业家、投资人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把更多新项目、新业务投到六安,将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落在六安,六安将以最真挚的情怀、最优质的服务,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共同谱写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表示,六安的“红绿资源”具有无限潜力,政企协同与资源禀赋双重加持,发展态势和前景令人振奋。上海证券报社将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和桥梁作用,引导更多上市公司、优强企业走进六安、投资六安,推动跨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山水为卷红绿成诗
红色文化,是革命岁月留给这片热土的发展底色。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六安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里”,这里诞生了红二十五军等18支主力红军队伍,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滋养出一代代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六安人。
向外走,各领域商界领袖中不乏皖西人的身影: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江淮汽车董事长项兴初,迎驾集团董事长倪永培,雅迪控股董事长董经贵,应流集团董事长杜应流……
引进来,革命老区始终抢抓经济建设,摆脱贫困落后标签,加力“双招双引”,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奋力走出具有六安特点的工业强市之路。
绿水青山,是大别山对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
六安素有“名茶之都”“中药宝库”等美誉,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闻名遐迩。区域内绿色物产资源丰富,盛产110多种农副产品,孕育中药材1866种、总蕴藏量近2亿公斤,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六安是国内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许多品种与我们的成药发展契合。”贵州百灵总经理牛民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通过此次交流,希望能与当地共建规模化的产能平台、全渠道的销售平台、高起点的研发平台、大容量的品种整合平台,将好的中药材品种资源形成产业化的加工体系。”
“石破天精”——因大别山中的石斛、灵芝、天麻、黄精资源丰富,六安为此想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宣传口号。近年来,六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达23.29万亩,产量达25.05万吨,综合产值162.27亿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通过产地同源、产业协同、产品融合三大纽带,位于霍山县的国内知名酒企迎驾集团率先垂范,与区域资源紧密相连,构成“白酒、饮料、石斛、文旅”的四大产业格局。在大别山霍斛文化馆内,迎驾集团大客户服务中心经理汪安萍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得益于大别山赋予的自然禀赋,集团以现代文旅融合思路拓展‘酒业+生态’概念,创新新消费场景,助力革命老区焕发新颜。”
“钢举钼张”——六安的绿水青山,可谓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铁矿已探明储量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钼矿已探明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围绕这些“金银”,六安打造出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性能磁性材料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金寨钼基新材料产业园,布局钼矿深加工。
因势利导抢滩蓝海
步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座现代化生产车间,大型的智慧压铸单元整齐列阵,其中,最吸睛的当数两台9800吨压铸机。作为安徽首次引进投用的准万吨级压铸“重器”,安徽雄邦压铸有限公司(下称“雄邦压铸”)凭借领先的大型复杂零部件一体化成型技术,一举刷新区域内智能制造能级,预计项目达产后,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10亿元。
“我们的产品包括车身结构系统、电池盒系统、电驱动系统、底盘系统等,主要客户为奔驰、大众、特斯拉、蔚来。2022年,公司在六安投产的这座车间专门用于为蔚来汽车做生产配套。”雄邦压铸管理部主任宋惠苹向记者介绍,这里距离合肥新桥蔚来F2工厂不到一小时车程,物流供应成本大幅降低。
紧随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毗邻合肥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六安“背靠大树”,乘势而上。
围绕“一车一方案,一车一纵队,一车一渠道”,六安甘当配角、做好配套、深耕配件。现有新能源汽车关联企业304家,零部件规上企业205家、后市场企业99家,在汽车零部件11个门类中9个类别均有布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
“从上游的模具、正负极材料,到中游的轮毂、壳体、车身冲压件,再到下游的汽车后市场,2024年,六安招引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关联项目81个,总投资规模达239亿元,在净增规上工业企业中新能源汽车企业占比达22.7%。”六安市投资创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过去10年,安徽在白色家电领域广受关注,是海信集团重要的零部件供应聚集地;如今,海信也在给安徽的车企供应汽车压缩机和汽车模具,希望未来能够在安徽继续拓宽产业链上下游的朋友圈,助力产业链出海。”海信家电党委副书记、副总裁鲍一表示。
科创板上市公司唯赛勃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原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经理袁念慈在座谈时表示:“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与六安当前发展各大板块息息相关。在汽车、化工、煤矿业、废水资源化和再利用等方面,反渗透和纳滤技术能够把中水或是工业废水回用到工业系统里,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聚焦重点领域,六安因势利导,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采矿冶金及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健康、建材家居、新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超前布局低空经济、氢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形成“6+3”的产业体系。
一组数据印证六安发力工业、布局未来的决心:2025年上半年,六安市工业投资增长33%,增速高于全省33.1个百分点,居安徽省第一位;制造业投资增长9.9%,增速高于全省15.1个百分点,居安徽省第三位。此外,六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5%,增速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居安徽省第二位。
抢抓机遇蓄势腾飞
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多个国家发展战略叠加覆盖的重要省份,六安不仅深度受益于此,更是“叠上加叠”。本次来访的企业家多数来自长三角区域,在考察过程中,不少嘉宾惊讶于六安与上海的“缘来已久”。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六安市。紧接着,2022年5月,《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上海市对口合作六安市。
从一区到一市,从结对帮扶到对口合作,上海与六安“亲上加亲”,谱写新时代的“山海情”。被“时代眷顾”的老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2022年底,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同步搭建“产业协作、科创协同、金融赋能”三大功能平台的六松现代产业园应运而生。园区有序引入松江成熟的园区运营管理经验,链接上海丰富的产业合作资源,建立符合六松特点的园区标准化服务体系。
“园区采用‘管委会+公司+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松江国投集团与金安区、裕安区分别成立产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主要投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承接长三角相关城市产业资源外溢。”上海选派至六安的挂职干部、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健向记者介绍,按照“上海研发+六安制造”“上海市场+六安产品”“上海总部+六安基地”“上海企业+六安资源”的“四+”合作路径,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合作项目在园区内展开,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此外,园区提出“财税分成,统计分算”的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模式创新推动更高程度的对口合作落地。2025年6月,安徽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的Micro-LED显示芯片和模组项目在六松现代产业园正式投产。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跨省间共享经济成果的创新实践。”丁健介绍,由松江推荐落户到六安的企业,在分配范围、分配方式与分配期限上均有明确的“分算”规定,未来五年内产生的税收和统计数据将由松江与六安按照4:6的比例共享。
截至目前,六松现代产业园协同属地金安经济开发区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超50亿元,其中上海项目7个,投资超35亿元。
财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陈雪菁在参观完六松现代产业园后颇有感触:“我们在浙江有许多类似‘一园区一基金’的模式经验,未来在六安,我们期待在资金活水引进地方、产业升级助力发展等方面共同探讨合作,探索出因地制宜的投融资经验。”
红色热土,绿色生态,资源富矿。六安正在将“红绿交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将“叠上加叠”的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风起皖西,六安,蓄势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