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石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精密芯片轻轻放置在白光干涉仪的载物台上,按下启动键,屏幕上便显示出芯片的表面粗糙度、平整度以及加工沟槽的宽度、深度等参数,这些数据以纳米为单位清晰呈现。“就像给研发人员装上‘超精密眼睛’,让他们能看到微小细节,拥有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利器。”板石智能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程恒恒说。
成立以来,板石智能专注于智能制造与科研所需的精密仪器、半导体量测和检测设备研制,以创新赋能提质,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可靠的测量支撑。目前,公司拥有51项专利技术,推出白光干涉仪、闪测仪、膜厚仪等6个系列10个细分品类产品,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突破壁垒
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向中高端迈进,要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质量,提高超精密测量能力是关键因素。然而,高端科研检测仪器长期被国外巨头把持,价格高昂,备受掣肘。“瞄准产业发展痛点,我们下定决心要把超精密测量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程恒恒说,虽然目标明确,但创新没有捷径,研发的每一步都在探索中艰难迈进。
通过不断尝试、反复论证,板石智能另辟蹊径,以软件算法作为突破口,弥补硬件上的弱势,在超精密测量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推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一款提供综合性高精密度测量的仪器不只有硬件配置,更需要丰富的软件和算法,使其整体测量精度和功能达到使用需求。”程恒恒举例说,0.13微米是光学分辨的极限,研发团队采用弱光提取算法,使得在极限条件下能够更好地区分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测量精度。多种软件算法的优化提升使得公司避免了纯硬件方案的高昂代价,推出的白光干涉仪对标国际一流产品,具备综合高精密测量能力。
精密测量仪器设备行业门槛较高,企业一般不会轻易更换设备供应商,第一个订单可谓是“破冰之旅”。板石智能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吴征宇告诉记者,公司的第一个订单来自英伟达的核心供应商,对方提出针对光器件产品表面形貌测量的需求,当时市场上的设备不具备该功能,国外原供货商开发新功能或推出新产品的周期需要9个月,不能满足客户的急迫需要。
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后,板石智能研发团队根据客户需求迅速开展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制,在短短2个月内开发出符合其特殊参数检测需求的相关功能。“经现场测试,设备检测效率比进口产品提升30%。”吴征宇说,随着客户产品从研发走向量产,检测需求从单台设备扩展到生产线全流程,公司的设备也随之迭代升级,如今双方已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在技术路线上,板石智能坚持“做专比做大更重要”。吴征宇说,板石智能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30%以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形成以软件、算法为基础的3D检测标准化解决方案,研发的测量设备应用于新能源、5G、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良率检测,成为提升产品质量的“标尺”。
紧盯需求
在超精密测量的赛道上,板石智能秉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技术创新的源头与客户价值的核心深度绑定,为技术迭代提供精准方向。
“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创新的竞争是‘谁能更快满足新需求、谁能更及时解决新问题’的效率比拼。”程恒恒说,工业客户对价值的敏感度远高于价格。仅靠低价难以打开高端市场,唯有让客户看到“问题能快速解决、需求能高效落地”的价值,才能真正建立信任。比如,在闪测仪领域,全球高端市场曾长期被日本某企业占据,公司凭借产品“性能对标国际一线、操作无需长时间培训”的优势,以及“30分钟响应需求”的服务,赢得客户青睐。
对板石智能的研发人员来说,客户的车间是最好的实验室。程恒恒告诉记者,“脱离实际场景”是不少企业创新的痛点,实验室里的技术方案可能因不匹配生产线工艺、忽略隐性需求而失效,扎根一线观察生产线流程、与操作人员高频交流,能发现客户“未言说的需求”,还能根据实时反馈纠偏,动态优化和验证技术可行性等,高效推出真正实用的产品。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不只单一环节要快,还在于全链条拧成一股绳,支撑快速交付、精准落地。”板石智能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张再波说。
板石智能赋予市场及产品团队充分决策权,他们既是客户需求倾听者,也是需求转化和资源调动主导者,以及研发部门的“甲方”,经其深入客户生产线拆解和筛选核心需求后,将任务分解到各个研发小组。研发人员再提出明确的零件参数、定制要求,供应链快速匹配标品或推进定制件开发,进而形成“需求—研发—交付”的链路闭环。这种需求倒逼资源协同的流程,让每个环节都围绕客户价值转,使得产品真正满足实际需要。
提升效率
近两年,板石智能大幅提升内部研发效率,建立了科学高效的敏捷研发框架,在产品各功能模块研发过程中灵活调动和匹配资源,使研发人员交叉参与不同项目的功能模块开发,从而大幅缩短迭代周期,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交付效率;在管理机制上,结合自身研发场景裁剪冗余流程,建立“度量—分析—改进”闭环,实现需求交付周期、缺陷密度、自动化测试覆盖率等核心指标动态监控。
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将人工智能融入新产品研发多个环节,比如使用AI工具自动分析和检测架构图、代码结构等,识别并消除等待、返工、任务切换等低效环节,提升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性能优化升级。
“过去我们开发软件功能或解析优化算法,单个项目往往需要花费1个至2个月,引入AI工具后,借助自动编程、智能算法优化等能力,同类项目的周期可压缩至一两周完成。”吴征宇说,研发效率提升后,客户拿到产品或项目结案的周期大幅缩短。
板石智能还借助AI提升仪器操作便捷度,降低客户使用门槛。“精密测量仪器功能复杂,传统模式下不同用户上手速度差异很大,特别是功能选择、参数调节、校准准备等操作细节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吴征宇说,今年年底,公司将推出3D观测仪器,率先搭载AI功能,可自动完成参数调试、环境适配,用户经过1小时培训便能快速上手使用。
“高精度检测产业迎来快速增长期,国内企业要不断突破高技术壁垒,为国内高端制造筑牢‘测量基石’,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精度。”程恒恒说,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做优做强产品,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推动优质产品走出国门,为实现“成为精密测量领域的全球引领者”愿景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