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加剧,中国“开放和发展”的确定性愈发凸显。
作为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已举办八年的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是让世界共享中国机遇的桥梁,也是观察并理解在华外资变迁的窗口:从引进来,到在中国生产、中国研发,乃至输出全球,以“中国研发”破局全球贸易的模式正在成为主流。
提升全球竞争力
“作为全球化的企业,当前不确定的关税波动及相关出口管控政策,构成了影响全球贸易的壁垒,给我们的全球化运营带来了冲击。”全球光学巨头蔡司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谢磊在进博会对第一财经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供应链完备且快速响应等优势,成为了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这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对中国供应链的投入。
谢磊称,为了应对挑战,蔡司一方面利用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动态调整,优化全球布局,比如把美国的供应链搬到德国,把部分德国的供应链调整到中国,“这种灵活调整,让我们各地的业务受关税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集团不断强化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打造好中国产品和在中国的服务,“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和响应最快的供应链,我们利用好这一体系,更好地实现产品本土化、深化本土进程”。
“中国供应链是全球供应链非常重要的一环。”谢磊强调,这种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原材料、深加工到装配,尤其在电子、光学与机械领域,都能在国内找到非常合适的合作伙伴;其次,中国具有卓越的响应速度,“蔡司在中国的研发和创新也受益于此,让我们的产品开发能够快速取得成果”;第三,尽管人力成本有所上升,但整体效率非常高。特别是在智能化加持下,供应链效率还在不断提升,让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好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已成为蔡司集团全球第一大市场,贡献了集团近20%的份额。谢磊表示,在政府采购领域,关于“采购本国产品”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蔡司也已相应调整在华生产布局与投资策略。在本土创新方面,蔡司将更积极地把更多产品研发项目放在中国。尤其未来依托蔡司总部园区的设施,还将在创新领域继续投入,同步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并更贴近中国客户需求。在效率方面,也将以中国企业作为标杆,用“中国速度”和本土企业竞争,从而力争在本土市场获得优势。
一届不落的进博老友德国克劳斯玛菲首席行政官马兰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德国与中国团队的交流愈发频繁。持续地技术创新,把德国技术引入中国,落地更丰富的场景,是他们本土化最根本的支撑。“中国团队的响应速度比海外更快。”而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优势,是他们在中国立足以及面对全球不确定性挑战的必经之路。
国际特种材料制造商肖特集团,今年把芯片世界的“透明基石”石英玻璃以及用于汽车电子安全防护的玻璃密封技术等首展新品,带到了进博会现场。
肖特玻管(浙江)有限公司董事兼肖特玻管中国区销售与市场总监蒋琼对第一财经表示,自2018年底开始在浙江缙云建立的生产基地,是德国的核心技术第一次在中国实现落地。这不仅确保了对于中国市场的供应安全,而且也受益于中国供应链优势的优质产能,增强了企业全球供应链的韧性。
英格索兰工业技术集团亚太区战略市场与产品管理副总裁李芳芳对第一财经表示,英格索兰在中国的战略是持续“深化”和“加速”。其中,将推动本土化从“本土制造”向“本土研发”“本土决策”持续升级,让中国市场真正成为企业全球创新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还将积极助力中企“出海”,通过英格索兰全球化的网络和本地化团队协作,为中企的全球化提供赋能。而中国市场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模式,也将反哺他们的全球战略,提升其服务全球客户的能力。
之所以八赴进博之约,李芳芳说,向外界传递他们对中国市场坚定不移的信心之外,还希望通过一系列全球首发和亚太首秀产品,展示企业在可持续工业智慧领域的创新,并与关键客户和合作伙伴就联合创新、全生命周期能源管理等签署战略合作,建立更深层次的价值共创关系。
不只在工业界,潮流与生活消费领域,中国创新效率也在逐步凸显出优势。
从为了“中国市场”跃升至“中国创造”,努力强化本土思维的阿迪达斯,今年在进博会上提出了“要100%本土共鸣”。近年来,这家全球品牌用“中国创造”实现了“更好的本土化”。作为实现“中国创造”的主要载体,阿迪达斯上海创意中心(CCS)已成立20年。作为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的“创意心脏”,上海创意中心在“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下完成了多个里程碑式的创意项目,不仅打造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丰富鞋款与服饰系列,而且与本地艺术家、运动员及文化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持续用本土创意“链接全球”。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进博“全勤生”花王集团今年呈现了“全球创新、本土落地”的深度融合图景。花王(中国)董事长竹安将提出,中国市场始终是花王集团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这里的“磁场效应”,正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新机遇。进博会不仅是连接中国消费者的桥梁,而且也为他们扩大世界“朋友圈”提供了机遇。
“反向代购”热潮
截至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中,超过60%由本土设计团队打造。过去一两年,新中式、先锋运动等系列不仅赢得国内消费者喜爱,还引发全球消费者尤其是日韩消费者追捧,掀起了“反向代购”新趋势。
作为阿迪达斯品牌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大中华区业绩连续九个季度实现“有质量的增长”。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品牌在大中华区的营收达18.27亿欧元,同比增长13%阿迪达斯全球首席执行官(CEO)比约恩·古尔登(Bjoern Gulden)近期对第一财经表示,之所以能在大中华区实现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中国建立了新的管理团队,并为这里的设计创新人才提供了足够大的自由空间。中国本土研发和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反馈,也促使他们继续加大对于中国市场的投入。
“我们和客户都在做同样的事,就是把中国的创新辐射到全球,不管是药品的出口还是承接海外市场的订单。”肖特医药中国区销售总监金艳霞告诉第一财经,这些年的一个巨大变化是,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等细分领域越来越领先,“全球40%的新的大分子创新药都来自中国”。这意味着,中国超大市场的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激发了越来越强劲的创新。
蒋琼表示,进博会作为桥梁,把中国的产品与世界链接,促进了双向流动。在中国生产的玻璃管材料通过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不仅获得了国内以及国际客户的良好反馈,还随着中企出海以及跨国企业的全球布局打开了国际市场。
为了强化本地供应链并支持中国汽车行业创新,肖特电子封装事业部于2025年6月在苏州正式开启新产线,这将成为肖特最重要的汽车安全密封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毗邻肖特中国研发中心形成创新产业集群效应。新产线重点生产用于安全气囊及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密封部件。这些部件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而走向全球。
在上一财年中,肖特集团的营收达28亿欧元。得益于天文航天、半导体、医药健康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肖特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达约24.2亿元人民币,剔除汇率因素后实现了3%的持续增长。
今年蔡司大中华区的营业额也保持平稳增长。除了新品和首发首展,今年蔡司在进博会上的一大亮点即呈现了多款本土化的里程碑产品。其中的一款高端手术显微镜由中德两国团队联合研发,在蔡司苏州实现国产,服务全球客户;一款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在蔡司苏州生产。
克劳斯玛菲的身份很“特殊”。2016年,克劳斯玛菲被中国化工装备收购,并在2021年随着“两化”合并,正式成为中国中化旗下外商独资海外企业。这样的身份为其带来了“链接中外”的独特优势,使其将德国技术与中国本地创新深度融合,帮助企业走上了“以中国创新,驱动全球发展”的快车道。
马兰说,一方面克劳斯玛菲中国提供的整线工艺与装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助力中国企业加速走向国际舞台——目前克劳斯玛菲中国客户的产品主要出口欧洲、日本。
花王集团常务执行委员研究开发部门统括久保英明在解释中日研发协同时强调,日本总部作为技术源头,专注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与前瞻性材料探索。而中国研发中心则作为重要的海外研发基地,深度扎根中国市场,精准捕捉中国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快速且灵活地应用总部技术,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落地,让技术创新精准贴合中国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那些已经在中国实现了国产化的产品,也经过了进一步的研发、迭代和试验,逐步推广到了亚洲乃至全球。
斯凯孚中国研发的首款近零碳轴承也在今年的进博会上亮相发布。这款产品制造不仅实现了100%废钢利用和100%可再生能源驱动,而且在性能上实现了摩擦力降低高达70%的显著提升。目前产品已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符合国际标准,可畅通交付全球客户。
斯凯孚中国及东北亚区总裁王辉表示,斯凯孚承诺到2030年实现全球生产运营环节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到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这不仅是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响应,也将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实践带来示范效应。